平凡中的不平凡:臺灣的薹屬植物(上)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平凡中的不平凡:臺灣的薹屬植物(上)

2012年12月11日
作者:陳志豪(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研究員)

台灣原生種植物密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小小的39,982平方公里面積內孕育4339個種類,其中特有種達1050個分類群(infraspecific taxon)。台灣的植物棲地類型相當豐富:從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到低緩的海岸,加上溫暖多變的氣候,物種們為生存展現演化的極致,呈現繽紛多樣的植物社會。

而從開始有植物學知識以來,尋花訪蜜就不是蟲兒的專利,跪花爬樹求一親植物芳澤的也大有人在。

台灣原生植物中有幾類長相平凡常被忽略,卻又家族浩大的植物,例如:種類繁多但沒開花時不易發現蹤跡的蘭科(Orchidaceae)植物、不結花果的蕨類植物(ferns),或是眾人視為雜草的禾本科(Poaceae)植物。其中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也是讓植物學家苦手的一類植物,不同種類的莎草科植株型態相似,花果特徵細微,相較於其他開花植物,她不開花時鑑定特徵太少,但種類卻不少!因為莎草科既低調又細膩,常讓想認識它們的自然觀察者頭痛不已。莎草科植物中薹(音台)屬(Carex spp.)的物種,鑑定特徵更為稀少,認識起來也更不容易,也是筆者想引介給各位讀者認識的一類小生命。

外韌內也韌的薹家族

薹屬屬於莎草科大家族,一般印象中的莎草,是在埃及河灘地裡躲著鱷魚的高草叢,但其中種類最豐富的薹屬植物倒沒有那麼壯碩與戲劇性的形象。薹屬最初由植物學巨擘林奈氏於1753年發表於植物種誌(Species Plantarum),至今已兩百餘年,其後發表的薹屬植物達1000至2000餘種,但原住民比植物學家認識薹的歷史更為悠久,因為她草質細膩堅韌,北歐Sami人在史前時期便會利用乾燥過的薹當作鞋內保溫的填充物,能夠保持適當空隙卻又不刮傷腳板,是良好的填充材料。

薹屬植物能生長在南、北半球陸地的森林底層、森林邊緣、疏林、竹林、草原、濕地、沙灘甚至是寒原等環境,無論緯度高低,幾乎遍布全球陸域地區。而台灣的薹屬植物如同世界縮影,分布全島低至高海拔,也是台灣數量最多的屬,約61種 。雖然薹屬植物沒有華麗的外表或是食用等讓人容易親近的特質,觀察與探索薹屬植物的樂趣卻不亞於其他植物分類群,她們有入門級常見且容易辨別的種類,也有不少進階級的局部地區豐富或瀕危稀有物種可以追尋,而仔細觀察,她們優雅細緻的外型,特殊多變的花果型態更是觀察與認識的樂趣之一。

認識薹草的方法跟認識一般雙子葉植物常用的「氣質分類」差異不少,比較難透過葉片的大小、形狀、長短甚至是顏色及質感的差異辨認跟區分,而且薹屬植物大多具有特定的花期與果期,要是錯失花果期,僅有地上葉片時就更難辨認種類,因此有關薹研究資料相對其他植物類群稀少。

 臺灣產9種薹屬植物;圖片提供: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

如果想深入認識薹,可以跟隨著台灣植物誌第2版的指引開始第一步!小山鐵夫、郭長生以及梁慧舟是三位對台灣薹草有深入研究的植物學者,他們整理了台灣產薹屬植物共計61種,一一比對採集的標本特徵,彙整學名並描述物種特徵還有分布的地點,可說是浩大工程。該植物誌當中薹屬植物的中文描述由梁慧舟先生統籌完成,也是國內最完整且具整合性的相關研究之一。

認識薹草需要先從外部型態特徵入手,最容易被觀察的莫過於其植株大小,雖同種植物也可能因為環境條件而有高度差異,仍可將薹草粗分為大型、中型與小型:高大者如紅果薹(Carex baccans)、森氏薹(Carex morii),約1~1.5公尺高,中型者如鳳凰宿柱薹(Carex hoozanensis)、大武宿柱薹(Carex dolichostachya),約0.5公尺高,小型者如玉山宿柱薹(Carex morrisonicola),植株常在0.3公尺以下,如果拿來跟其他草本植物比身高,雖不算特別龐大,但也沒有極微小的種類。

紅果薹是薹類家族中體型較高大者;圖片提供: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

葉片的排列方式除貝舌薹(Carex ligulata)有莖生葉(從地上莖部長出葉片)的型態外,台灣的薹都是基生葉線型的型態:葉片叢生於植株基部最靠近地表的地方,整體外型是細細的線狀葉片往外開展,有點類似散射煙火的形狀。(明日待續)

貝舌薹的葉片排列方式跟其他家族成員不一樣,她的葉子是從地上莖部長出來,而其他家族成員的葉片都叢生於最靠近地表的地方。圖片提供: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

【延伸閱讀:只有台灣才有的植物】

高山上的少女髮絲:台灣高山鐵線蕨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