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主權—台灣進入第二生產序列的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農業主權—台灣進入第二生產序列的危機

2013年02月01日
作者:munch

2011-02-26 12-03-56_nEO_IMG

什麼是帝國資本主義?先從世紀帝國的電腦遊戲講起。

其實遊戲很簡單,搶資源,造軍力,無論用外交、軍事,就是要搶到更多資源,然後無論征服那個地區,只是按照生產流程,編排一個生產序列,並且確保這個序列不會中斷,或是遭到敵方攻擊。

帝國資本主義就是真實版的電腦遊戲,所有強國只是按照地球上的不同國家的資源,依照自己的生產序列,排出一個最有利的生產序列,獲得利益,唯一差別,就是從豪奪,變成訂定條約的巧取,甚至給點小惠的失衡交換。

近五十年來,台灣進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生產序列中,扮演一個代工勞力與產品消費的經濟殖民角色。以早期台灣經濟奇蹟為例,表面是中小企業打天下,企業財團衝外匯,但是實際上卻是建立在犧牲勞力與土地之上。

在1950、60年代,西方世界農業生產過剩,大量糧食輸出援助,藉以換得海外工廠的勞力。這些農糧輸出、援助,衝擊受援國原有農業體系,在農村農作需求減少下,形成第一波離農潮中。這些離農的勞力,急速投入工業,進入世界生產鍊,正好補充資本帝國海外加工生產的人力需求。同時,農村釋出的土地,提供所有代工產業需要的工廠土地,低廉的土地成本,低廉的勞工成本,再加上毫無管制或警覺的環境污染,正是肥厚資本帝國的生產序列所需。

於是,一個世界生產圖譜,像電腦遊戲一般,在真實世界展開,不管各個國家原先擁有的完整國內農業生產鍊,就是強拆、摧毀,然後編排重組到資本帝國的生產序列中,那裡出原料,那裡做加工,甚至那裡成為消費市場。

其中,在經濟殖民國內部,分成政商與工農二種階級的內部殖民關係。經濟榮景時,多少分點甜頭給商業殖民國內的政商體系,作為低工資、高污染、搶土地下,壓制與安撫的買辦角色。

到現今大環境變化,油價高昇,提高所有生產成本,加上多國競爭,降低利潤,原本資本帝國以工業經濟補貼農業,再輸出農作換取海外勞動力的模式,已經無法推展,農業貿易競爭已經在全球展開。

從1980年代的開放農產進口,到2000年的WTO,無異是一個重要轉變時刻,資本帝國以自由貿易之名,敲開更多工業產品輸出的關稅門檻,同時也在農業貿易上,強勢的打開各國農業保護的底線。

二十年來,台灣歷經第二波離農潮,從早期弟走兄留的孤枝農業,變成到現今無人肯留的荒涼農村,也形成現今的休耕政策。這波離農潮,同時造成現今二項嚴峻的社會問題,一個是大量離農的農村人口向都市集中,形成一屋難求的都市高房價炒作,另一方面是沒有過去經濟榮景,農村人力無法填入工作,造成高昇的失業率。

為了解決經濟困境,政府沒有從安定農村人口思考,反而加速土地徵收,期待創造更多工業園區,來吸納湧出的農村人力。但是諷刺的是,勞力市場已經轉移,多數廠商外流,甚至現今祭出「鮭魚回流」的政策,面對的卻是鱷魚歸鄉的貪婪企業,要求降低環保規範,以及大量引用外勞,重蹈過去農地開發,環境破壞的現象,也無助解決國內失業問題。

更麻煩是,台灣原本長期依賴西方世界的第一生產序列,安棲在被編排剝削的位置。到現今,西方世界問題重重,中國此時興起,台灣又從被迫到自願地的投入,中國規劃的世界生產序列中,試圖在西部海岸線,廣設自由貿易(加工)區,形成產業鍊,進入中國的商業殖民國之列,不僅工業代工,產品消費,甚至農業也陸續開放進入國內競爭。

在雙重生產序列下,台灣產業無法轉型提升,從歐美代工作到中國代工,只會加大流血經濟。更麻煩是生產序列一切掠奪,歐美、中國不只工業吸血,農業也要侵吞,甚至文化霸權現象日益加深,其中以農業最脆弱,面對外力時,也最容易被推出犧牲。

農業的急迫扣關,就如開放美牛進口、開放中國農產進口,美其名是互惠開放,但是實際上從種源控制、技術外流,加上農地大量消失,以及「以商脅農」的脅迫,實際是不公平競爭,最終都會加速摧毀台灣殘破的農業體系。甚至未來一旦有機蔬果也開放進口,台灣進二十年剛萌生出的有機農業,也將全盤傾覆。

此刻,談農業主權,絕非單純的糧食生產問題,而是一個國家還有多少農業空間,來生產基本農業所需,解決農村人力流失問題。換言之,台灣應該有多大的農業空間,不是那種農村徵地蓋別墅,再蓋快速道路連結到城市上班,而是生活在農村、工作在農村,吸納人口安定農村生產,降低減緩向都市集中,甚至以生產農作自給,減少進口的貿易經濟。

農陣近年提出的小農經濟,重要的意義不是農業能賺多少錢,(當然解除產銷剝削,農民依然能賺大錢)而是農村能夠穩定多少人口,作為社會的安定力量,也減緩人力失衡的社會問題。這個小農經濟,絕非複製財團化、企業化的大農企,而是以家戶為基礎,構成的農村安全網。

從農業角度思考,成為長期偏重工商業的政府,必須深思與重視的課題,一旦工商業動輒受制於資本帝國的生產序列,反過來必須思考如何確保農業根基,擴大農業經濟,一方面創造非工業體系的國內農業工作機會,甚至在國際高度發展工業,土地環境破壞,甚至面臨氣候變遷下,提高各國糧食需求,台灣可以從農業突圍,轉為綠色輸出。

所以談農業問題,並非只是談農村、農民問題,而是一個國家總體戰略中,如何產業比重分配的問題,或是一個國家如何保護農業安全網,糧食自主供給的國家政策大問題。

這是一個關鍵時刻,一旦放任台灣進入歐美與中國的資本生產序列,工業或許可以殘存,但是農業勢必全然崩壞,一旦農業崩壞,無異就是覆國之始。

2月3日的凱道稻浪會議,是一個重要的全國農民會議,不僅談國內農業問題,也透過國際農民之路組織,開啟全球視野,看看農業在資本帝國生產序列下,如何被編排,如何被剝削!

※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