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裡的紅遊俠:赤蠵龜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海裡的紅遊俠:赤蠵龜

2013年02月19日
作者:徐靖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海龜實驗室研究生)

※編按:全世界七種海龜中,台灣附近海域就可見五種,比例可以說相當高;上次我們介紹了這五種大海旅行者之一的「綠蠵龜」,這次來介紹另一位旅行家。相對於讀者對綠蠵龜的耳熟能詳,對牠反較陌生,現在,我們就一起透過以下介紹好好認識牠一番!

一般大眾或許不知道,原來海龜除了綠蠵龜和玳瑁外,還有跟綠蠵龜名字反意的「赤蠵龜」。赤蠵龜是台灣五種可見海龜中較常見的一種;雖然從外型可容易與其他四種海龜區別,但卻很少人認識牠們。

赤蠵龜。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赤蠵龜。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演技派「紅」星

電影「在海裡飛翔(Turtle:The Incredible Journey)」有看過電影「在海裡飛翔(Turtle:The Incredible Journey)」嗎?赤蠵龜正是這部電影的主角!在金門,曾有傳言看到赤蠵龜上岸產卵,但由於證據不夠明確因此不能斷定真實性,實在可惜。

赤蠵龜又名「大頭龜」、「紅海龜」,顧名思義,不難判斷牠的兩大外觀特徵。頭部比例明顯較其他龜種大,咬合力強,可以輕易咬碎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因此底棲性的甲殼類動物、蝦、蟹為赤蠵龜的主食。而其全身不論是頭部、背甲及四肢都偏紅棕色,這也是赤蠵龜名稱的由來。

赤蠵龜背甲中央盾與側盾皆為五片;在稚龜階段,其中央盾和側盾盾片有些微隆起,後方緣盾成鋸齒狀;等到長大至成龜階段,緣盾會趨向平滑,而中央盾的隆起仍十分明顯。

如果把綠蠵龜跟赤蠵龜放在一起,綠蠵龜整體較偏橢圓形,赤蠵龜則偏圓形;綠蠵龜帶著溫和親切的眼神,赤蠵龜卻相對比較兇猛,總是張大嘴作勢要咬人,若被咬到絕對不是一件有趣的事。

誤入定置漁網的赤蠵龜

赤蠵龜背甲盾片

量測體重時的赤蠵龜,張大嘴作勢攻擊

赤蠵龜族群主要產卵地在鄰近臺灣的日本,因此在臺灣東部較容易看到牠的蹤跡。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西南漁業科學中心(NOAA, 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Southwe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的學者George H. Balazs,透過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程一駿老師實驗室,長期與宜蘭縣東澳鎮的粉鳥林定置網漁民合作,發現赤蠵龜出現的頻率極高,也正因如此,開啟了我跟赤蠵龜的不解之緣。

「馬殺雞」高規格待遇

上發報器前先幫赤蠵龜馬殺雞!

由於Balazs博士與程老師定期在東澳的赤蠵龜身上安裝衛星發報器,故在我的研究生涯中,前往東澳出差協助安裝衛星發報器的次數多到數不清,常常得要跟赤蠵龜來個「親密接觸」。

首先,先將赤蠵龜安置好(保定),然後就要開始進行幫牠「馬殺雞」,幫牠背甲清洗的乾乾淨淨,這個動作是為了要除去赤蠵龜背甲上附著的藻類;其實海龜本身就會利用海中的珊瑚礁礁岩「磨背」。

利用特殊黏土為衛星發報器做底座

海龜在海中或是剛上岸時,背甲看起來帶著亮麗的花紋,但是近看或是當海龜在岸上待一段時間後,不難發現背甲其實滿是刮痕,磨背是為了去除背甲上的外寄生蟲,如藤壺等。

所以如果海龜身體狀況異常,從外觀上也很容易看出端倪,藤壺、藻類等就會大量附著在背甲、腹甲等位置。而由於赤蠵龜的背不像其他龜種那麼光滑,如前述所提,中央盾略為凹陷,正中間有些許隆起,因此在衛星發報器下方會放置一層矽膠底座,作為儀器跟海龜之間的緩衝,另一方面也能讓衛星發報器平穩的黏貼在海龜背甲上。

衛星發報器最了解我!

透過遠端資訊系統,接收衛星發報器回傳的資料,可藉此追蹤這遠道而來的嬌客,並根據這些資料就能調查出海龜的洄游路徑、機制以及覓食棲地。

如果正值母龜產卵,甚至還可以追蹤到牠的產卵棲地。目前程一駿老師在國內也已安裝過數十顆的衛星發報器,也透過近十年來的研究,慢慢了解國內海龜現況。棲地的破壞、汙染往往為造成物種加速滅絕的最大原因,而若對保育類動物的行為了解越多,我們也就更能保護牠們的棲地,並落實保育工作,讓牠們快樂的優游大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