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空間均衡發展的關鍵時刻──經濟永續會議之建言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經濟與空間均衡發展的關鍵時刻──經濟永續會議之建言

2006年05月27日
作者:李永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

4月22日地球日當天,台灣召開了首次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提出多項行動方案,要求各界儘速落實,以臻永續發展之理想。政府則宣佈將召開經濟永續會議,以提升台灣競爭力,可謂用心良苦,吾人願獻策給政府,以期能真正達到永續台續的最終目標。在面對全球競爭力的挑戰時,從全球化觀點探討台灣區域發展的圖像,或許有助於召開經濟永續會議時討論產業空間發展的參考。

鑒於1990年代後全球經濟的日益整合與深化,當代的全球經濟地理與組成已經改變以致於產生了複雜的雙元性:在空間上分散、但在全球上整合的經濟活動組織,空間分散與全球整合的組成已為主要城市創造了新策略性角色。

配合世界三大經濟圈(北美、歐洲、亞太地區)的形成與資訊技術促成的無國界化現象,浮現的都市群中較具支配力的都市,會益形擴大其支配範圍,而加強其廣域的支配力,較弱的都市將會被納入較具支配力的都市勢力範圍,其階層關係會逐漸超越國界而成為全球,形成三分天下的經濟圈,世界級的都市階層化漸漸形成,按參與世界經濟程度納入此階層結構中的地位,因而促成紐約、倫敦與東京等跨國生產活動與資訊集結的重要核心。

從網絡社會架構來看,當前網絡社會的特徵是網絡與節點的結構,因此形成跨領域的城市,按照半自發互動網絡中許多不同的空間聯繫而營造的一種空間,這個網絡將過程、人員、建物、地方的零碎東西,弄到與一個互動的全球空間一起。這種全新空間邏輯形塑的特徵在於:新的資本積累、生產組織、市場整合、以及資訊溝通與權力運作的過程。

因此,討論城市與全球經濟間的關係時,必須意識到全球化過程所帶動的真實空間形式,必須深入了解其網絡結構的浮現及其節點在地理空間上的整合串聯,方能有效的輔助政策的研擬。

全球化造成的衝擊,以及台灣因為空間發展與結構轉型下,影響著台灣的空間發展,因此在各項建設發展中更容易產生衝突,也顯現出競合趨勢。受經濟全球化及加入WTO的衝擊,台灣產業發展正面臨結構轉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僅影響環境變遷及經濟產業重整,由歐洲國家區域發展懸殊與區域失衡問題來看,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產業分工所帶來的空間競爭更趨激烈,因此,跨國家、跨區域甚至跨縣市之各個空間圈域的資源整合與分工合作更加重要,因此為了提升台灣競爭力並明確界定台灣在全球空間發展的定位,各個區域之空間發展與治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受到全球化之影響,台灣的區域發展在空間上至少會產生三個影響:(1)國家發展空間極化的集中現象,形成極不均衡的空間發展關係;(2)重要區域生活圈發展成為都會走廊帶,將歷史文化、開放空間、土地使用、都市活動、建築型態、交通運輸及都市建設之各項議題分為實質資源與非實質資源進行衝突與整合;(3)未來的國際互動關係更頻繁,區域整合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全球化造成全球都會網路的串聯,跨國際之間的整合經濟、生產活動之過程將依不同的全球階層,而造成更細的國際分工,因此未來國際互動將更趨頻繁。審視當前台灣都會區域與城市形構,一個都市連續體已經形成,由台北到高雄,以三個都會區為中心,聯繫起城市、城郊與城鎮。

鑑於全球競爭之趨勢,台灣的高度經濟成就透過都市發展歷程觀察中就有很明顯的事實,由台灣經濟發展、政治開放與社會結構的轉型,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與發展,並經由1970年代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同時帶動台灣社會經濟發展環境-都市與區域空間秩序再結構。

在面臨全球競爭型態下,台灣區域內縣市的分工合作議題將富有挑戰性與前瞻性,並在全球都市日益深化的趨勢下,帶動未來台灣都市區域邁向全球都市之定位,並引導台灣在全球體系中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全球競爭的壓力並不會隨著即將召開經濟永續會議而暫緩,相反地,全球競爭壓力勢必愈演愈烈。如何在會議中納入全球化、網絡社會、全球城市、都市區域等面向的討論,應該是會議的重要內容之一。或許,經濟永續會議是國人凝聚共識,追求經濟與空間均衡發展的關鍵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