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膩觀察 真實了解 邱承宗繪出自然之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細膩觀察 真實了解 邱承宗繪出自然之愛

2013年03月06日
本報2013年3月6日台北訊,古國廷報導

咦?地上好多昆蟲,花花翅膀的孔雀蛺蝶、背上以黑紅妝點的赤星瓢蟲。看!還有藍金花蟲正在交配!

抬頭看,森林裡的嘉年華正熱鬧上演,小白鷺、紫嘯鵣、高砂蜻蜓,好多貴賓參與盛會。定眼瞧瞧左上方角落,長滿青苔的石頭是不是很像動物的臉?

這兩幅栩栩如生的畫面,不是照片,而是來自小魯文化出版《我們的森林》這本無字圖畫書,是知名繪本作家邱承宗,一筆一畫傾心描繪出的精心創作。其作品《蝴蝶》以及《昆蟲新視界》曾入選義大利波隆納兒童插畫展,日前特別接受專訪,分享生態繪畫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於環境教育的獨特見解。

一筆一畫  發揚台灣自然美

「過去點點滴滴造就今日的我,」國小雖然在都市長大,但常參加美術比賽,有很多機會到台中公園。園內小湖泊、樹林與蟬鳴,無形中讓他與大自然產生連結。初中為了上學搬到同學家中,兩邊牛舍和豬舍、四週稻田,外圍則有魚在溪中悠遊。邱承宗回憶道:「在那個時代,住家附近的稻田供養人們一整年魚蝦肉,而田園生活影響我日後做生態繪畫。」

畢業後,邱承宗曾於出版社任職,但因生涯規劃離職並思考未來方向。「當時台灣小孩想看獨角仙,只能買日本繪本,但日本與台灣的自然環境和緯度本身就有差異。」邱承宗認為,台灣不亞於其他地方,外國人甚至來台研究生態,但台灣卻翻譯國外生態繪本,使得小孩不知道我們土地有豐富自然資源。於是邱承宗成立紅番茄出版社,專門出版台灣生態與人文本土創作,然而在生態繪本邀稿過程中遭遇困難。

實地觀察、了解  廢寢忘食畫生態

「當時向生物繪者邀稿時,對方第一句話通常是『有沒有相關照片可以看』?」邱承宗表示,以前畫生態的人屬於圖鑑繪畫,是在室內作業看著照片把昆蟲畫出來,再配上不同背景,但因沒有戶外觀察,容易將昆蟲安排在錯誤的植物上。

而生態繪畫則是到野外實地調查,觀察昆蟲與棲地、季節時序的關係。例如天牛為了產卵在桃樹上咬一個洞,桃樹流出的樹液一開始是透明的,但隨著時間會慢慢變成琥珀色,很多事必須透過觀察才會得知。

在沒有人願意畫台灣昆蟲繪本情況下,邱承宗決定自己來。跟著專家出野外,學習辨認昆蟲,採集並製作標本,飼養並紀錄其生活史。從鍬形蟲、金龜子、蝴蝶、天牛、竹節蟲到最近的蜻蜓,「幾乎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連做夢也會夢到昆蟲。」

「放生」≠ 尊重生命

當詢問採集昆蟲飼養的過程,是否受到「捕捉昆蟲,不尊重生命」的質疑,邱承宗回應,「沒有去採集它、養過它,不曾經認真觀察、真正接觸它,不了解它的生活史,你要怎麼去愛它,你要怎麼去尊重它?」

「像現在小孩,你不讓他捉野外的昆蟲,但學校旁邊常有昆蟲專賣店,賣國外的昆蟲給小孩飼養,這有甚麼不一樣?」邱承宗進一步舉例,「有一種幽靈竹節蟲來自澳洲,小時候非常可愛,樣子像拳擊手,如果你跟它對峙,它會隨著你像拳擊手擺動,小孩子很喜歡飼養。但是長大了,小孩子看樣子可怕,不想養怎麼辦?」

「因為尊重生命,所以放生。幽靈竹節蟲食物來源是芭樂葉,在台灣野外容易生存,且它是孤雌生殖,沒有雄蟲也可以產卵,而且一次可以產100個卵,這外來種在台灣沒有天敵而大量繁殖,嚴重影響本土物種,這叫做尊重生命?」

畫出實境  體現生態危機

對於外來種的憂心,也反映在邱承宗《我們的森林》一書。書中一開始都是本土物種,另在畫中某處以石頭、青苔等構築成畫中畫,呈現動物園常看到的外來種,而後面幾頁則是外來種昆蟲在森林裡穿梭。他解釋,「動物園看到的外來種,像石頭那樣靜止沒有害處,但是後面幾頁那些外來種是飛到我們的眼前,真實影響到生態。」

除了《我們的森林》,另一部作品《我們去釣魚》已經出版。邱承宗期望讀者閱讀他的生態繪本後,願意到山林裡走走,認識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有所體驗,才會注意到棲地的改變、了解環境的重要性。

※ 本文同步刊登於「環境通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