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公約 挽救和保存旱地生物多樣性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三大公約 挽救和保存旱地生物多樣性

2006年05月23日
摘錄自5月22日聯合國新聞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仙人掌花為標誌,代表旱地(drylands)生物多樣性這個主題,《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總幹事艾哈邁德•朱格拉夫(Ahmed Djoghlaf)表示,人們一談到旱地(drylands),往往想到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但旱地實際上仍然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例如南非的開普植物王國(Cape Floral Kingdom),雖然只占整個非洲大陸面積的0.5%,但植物種類卻占該大陸的將近20%。

旱地的生物多樣性,也是許多當地社區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例如在以旱地為主的塞內加爾,非木材的森林資源,為當地農村人口提供了他們50%的收入來源。全世界已開墾的耕地中,有44%是旱地。旱地的生物多樣性,還是人類健康的一大保障。美國以植物為基礎的藥物中,1/3的原料來自於旱地的多種植物。

在惡劣的旱地環境中仍然倔強生長的生物,也為人類克服困難、勇敢生存提供了激勵鬥志的精神力量。儘管旱地生物具有極強的適應性,但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旱地生物構成的挑戰,是史無前例的。因此,《生物多樣性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和《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這三大公約一起執行,才是挽救和保存旱地生物多樣性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