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蘭嶼角鴞20年 劉小如登貓頭鷹名人堂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研究蘭嶼角鴞20年 劉小如登貓頭鷹名人堂

2013年03月19日
摘錄自2013年3月18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退休研究員劉小如入選「世界貓頭鷹名人堂」,成為首位獲選的台灣人,3月2日在美國接受頒獎。這是「貓頭鷹名人堂」7年來第2位亞洲人獲獎,上一位亞洲得獎者是尼泊爾人Raju Acharya。

「貓頭鷹名人堂」由美國「國際貓頭鷹節」組織主辦,每年從全球選出4位對貓頭鷹保育、研究貢獻卓越者。

劉小如67歲,全心投入蘭嶼角鴞研究已20多年,3年前退休。1970年代,國際保育動物組織列出多種台灣瀕危物種,農委會徵求學者投入研究,劉小如挑了蘭嶼角鴞,沒想到一頭栽入,就是大半輩子。

劉小如回憶,頭兩年簡直是「一片黑暗」。30年前蘭嶼物資缺乏,她與研究助理、學生帶著一箱箱乾糧渡海,1個月有10天至20天都待在蘭嶼、守在黑暗中,不時得露宿野外;摸索了半年至一年,才開始在黑暗中「看見」角鴞。

蘭嶼角鴞是貓頭鷹的一種,因頭上的羽毛像兩隻角,被分到「角鴞」屬。劉小如說,20多年前她投入蘭嶼角鴞研究時,貓頭鷹被視為「魔鬼使者」,當地達悟族人認為貓頭鷹是不祥的動物。

蘭嶼角鴞體長約20公分,顏色以褐色、暗褐色為主,以昆蟲、無脊椎動物為主食,主要棲地則是蘭嶼的樹林。

劉小如發現許多蘭嶼角鴞的特殊習性,例如蘭嶼角鴞像貓頭鷹一樣,會在樹洞中養育幼鳥,但幾乎每年都會更換樹洞與配偶。推估蘭嶼角鴞目前應有5000隻以上。

1993年劉小如曾拍攝紀錄片「蘭嶼角鴞的故事」,被國家地理頻道「相中」,在國家地理頻道播放多次,貓頭鷹的「魔鬼」形象也逐漸被破除。如今成為遊客到蘭嶼「生態旅遊」期待看見的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