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與道路上的車輛發生「車禍」,似乎成為「天擇」的因素之一,驅動燕子演化出更短的翅膀,能夠更敏捷的起飛,更利於擺脫危險,例如迎面而來的汽車及卡車等。這導致過去30年間,燕子的翅膀縮短了近乎4公釐。
這個研究是以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基思郡(Keith County)為調查地點,結果發現,縮短的翅膀大幅降低燕子死在路上的數量。
根據研究主持人奧克拉荷馬州塔爾薩大學(University of Tulsa)的Charles Brown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可作為都市環境如何變成演化熱點的例證。
Brown認為,「演化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而道路、車輛等等已經變成自然或『荒野』的一份子;它們以我們通常不會設想的方式為天擇提供壓力。比起翅膀較短的燕子、當翅膀比較長的燕子坐在道路上時,可能無法及時起飛或來不及飛得夠高,因而較容易與行進中的車輛產生碰撞(而死亡)。」
這項標題為〈路殺(死亡)的生物到哪兒去了?〉(Where has all the road kill gone?)的研究刊載於《當代生物》(Current Biology)期刊,研究者1982年從開始追尋路上被撞死的岩燕(cliff swallow)的屍體,這種燕子喜好築巢於橋下、陸橋水泥牆面,年復一年的追蹤路殺數量,呈現出從1983年到2012年肇因於撞擊而死的數量顯著減少。
研究數據顯示,西南內布拉斯加州的岩燕路殺數量,隨時間而減少,但岩燕翼長較長的比例較高,且住在路邊的岩燕也有增加的趨勢。
以下為岩燕翼長改變與路殺數量示意圖:
圖A:在研究期30年間,雖然公路附近的岩燕數量呈現增加的趨勢(空心圓、虛線),路殺數(實心圓、實線)卻隨時間而下降。
圖B:依據不同翼長,比較路殺岩燕(實心柱型)與野外族群(灰色柱型)的百分比。可看出的翼長越長,路殺岩燕的數量越多。
圖C:路殺岩燕平均翼長(±標準差)顯著隨時間增加而增加(實心圓、實線),但野外族群的翼長卻隨時間而下降(空心圓、虛線)
圖D:1967~2011年基思村一項繁殖鳥類調查中的岩燕數量年間變化圖,約於此研究開始同時(80年代中期)岩燕開始大量於路邊天橋或橋下水泥牆面築巢,因而增加路殺的機會。雖然數量增加但路殺數卻減少,可能的解釋原一之一便是本研究提出的改變翼長適應環境的結果。
【參考資料】
- 英國獨立報報導
- 文獻刊登網址 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3)00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