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筆者從小在都市長大,很少接觸海。所以當兵自願分發到東部,在長濱漁港當海巡。第一次到東部報到,坐著客運望著窗外,那樣湛藍的海與天空,真心覺得觀光能夠帶動東海岸發展。
東海岸的觀光客真的很多,長濱漁港北方的八仙洞風景區,都停滿著遊覽車,即使颱風天,每半小時至少五部遊覽車停靠。可是那樣的車流與人潮,似乎沒有改變長濱人的生活。旅行團只在風景區的餐廳用餐,完全不會到市區消費。長濱市區的熱炒店和雞排攤,長久以來都是做在地人的生意。
那時在漁港執勤,有時會和當地的大哥大姐們抬槓。每天早上漁船到外頭放網,總會看到大姊帶著孫女在港邊捕網,她說兒子和大孫子都在外地工作,只剩老人家在漁港幹活,賺些錢養自己和孫女。
常在漁港附近游泳的大姊,偶爾抱怨整個長濱只有一間衛生所,有時都要跑到新港或花蓮看病,懷孕前幾天,甚至跑到玉里待產,也許我只是個外地人,但是我看到的東部,就是無數的觀光客,和生活過得不好的在地人。
台東過去的十年
據台東縣政府「台東縣(民國)101~104年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規劃期末報告書」分析,台東缺乏在地就業機會,人口處於長期流失狀態,民國90年~100年人口減少累計近16,322人(約佔人口總數的7.15%),「地區人力資源不斷流失,導致經濟活力低靡,形成惡性循環。」
據台東縣政府統計,民國90年至100年台東就業人口,一直維持10萬人左右,並無明顯增加趨勢。
家戶所得方面,民國90年至99年平均每戶全年可支配所得,平均最高為66萬元,最低56萬元。「台東縣101~104年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規劃期末報告書」明言,台東為全台灣家戶可支配所得最低的縣市,而區域間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產業發展的困境
面對過去十年就業人口和收入成長停滯的困境,台東縣政府分析,乃是各級產業發展不佳導致。「台東縣101~104年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規劃期末報告書」指出,「農產收益不穩定、漁船作業風險大、畜牧飼養難達經濟規模,地方產業基礎薄弱致使失業、待業勞動人口增多,面臨閒置及人口外流問題。」
製造業方面,報告書認為,台東過去主要製造業如造紙、製糖等都已陸續停產或
外移;而金屬製品業則以服務在地居民日常消費,或支援食品加工業為主,發展性有限。食品製造業則依附當地農產品,從事碾米加工或麵包製作等,皆非高附加價值產業。
服務業方面,台東縣政府認為,「除了少數旅館飯店業具營業規模外,其餘服務業皆以支援地方性的消費服務為主,規模小、產值不高、經營形式少創新,未來發展潛力較有限。」
縣政府想像台東美好願景
台東縣政府對於過去十年提出解決之道,據《台東縣101~104年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規劃期末報告書》,就是「有效結合在地獨特農業、生態環境以及地理景觀等資源條件,提高一級、三級產業的附加價值,帶動經濟發展。」
台東縣政府認為,「觀光」是提高台東產業附加價值的方法。「觀光是台東所有產業的火車頭,以台東特有的多元人文優勢,結合上天賜予台東豐富的天然資源,創造出與大都會不同的觀光休閒藍海。」
因此,提出一核五軸的發展結構,以台東市區為核心,搭配縱谷軸、海岸軸、離島軸、南迴軸以及霧台知本軸等五大發展軸,並以「觀光美地、繁榮家園」為發展願景。
據《台東縣101~104年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規劃期末報告書》,縣政府認為台東相對低度開發,維持閒置風情,形成獨特的魅力與無價的資產。「因此必須珍視自然及人文地景,以發展綠色觀光為主要途徑,友善利用獨特的珍貴資源,將台東打造成宜居宜遊的永續城鄉。」(系列報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