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純白」台灣百合 草蛉化身護花使者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守護「純白」台灣百合 草蛉化身護花使者

2013年04月04日
本報2013年4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置於台灣百合花周邊的白色紙張上,滿滿都是草蛉未孵化的卵。(圖片來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4月台灣百合正值開花期,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汶水遊客中心也不例外,只是今年卻因芽蟲危害,潔白的身影卻遭到蚜蟲「染黑」!為此,雪管處與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防治分場合作,以生物防治方式,再度出動草蛉大軍飽食蚜蟲,讓台灣百合得以維護其潔白無瑕的招牌。

台灣百合原本有自己一套運作規則。雖然有蚜蟲和螞蟻之間的共生關係,卻也有六條瓢蟲作為天敵抑制蚜蟲數量。雪管處保育課潘振彰說,蚜蟲透過分泌蜜液吸引螞蟻來清理其他阻礙,卻會影響台灣百合開花以及生長,雖不至於造成死亡,但分泌的汁液氧化後呈現黑色,嚴重毀損台灣百合清譽。

根據研究發現,六條瓢蟲幼蟲期平均每天可捕食44隻蚜蟲,平時原可維持平衡;不過今年因春季回暖較快,許多植物的花、葉生長均有提早的現象;此外,有別於往年在冬季有較多的雨水,導致蚜蟲數量大爆發。潘振彰表示,100隻六條瓢蟲原可解決4400隻蚜蟲,但因氣候因素使得蚜蟲大爆發到上萬隻,而六條瓢蟲繁衍速度大大比不上蚜蟲,就會造成災情。

雪霸汶水園區以蟲吃蟲為臺灣百合除害。(圖片來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雪霸處為避免危及生態平衡及人員健康,決定不採用施藥方式,而邀請苗栗場分場協助採用生物防治,在嚴重為害的植株周邊施放蚜蟲的天敵「草蛉」,藉以控制蚜蟲的數量。苗栗場分場在台灣百合花周邊放置充滿草蛉卵的白色紙張,有如在土地上貼上OK繃。

草蛉幼蟲有「蚜獅」之稱,幼蟲取食以大小顎刺入昆蟲體內吸食體液,可以捕食體型較小或行動力較慢的害蟲如蚜蟲、粉蝨、蟎類,以及蟲卵。草蛉是有益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對於害蟲具防治效果,雖不能完全滅絕害蟲,卻有抑制害蟲族群數量發生的效果。潘振彰說,以草蛉進行生物防治,因為是原生物種,而且成蟲期吃草,對環境並不會造成負面影響。

不過對於國家公園存在「害蟲」、「益蟲」之區別,也有不同意見。野Fun生態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賴鵬智表示,國家公園區內台灣百合只因為沒有純白就必須採取「防治害蟲」手段,似乎過於人類本位主義,「不能呈現大自然狀態下可能有的各種形貌,似乎太矯情了。」

雪管處表示,4月是汶水遊憩區台灣百合開花、盛花期,是雪管處園區內最早開花的群體,每年大約自4月上旬開始開花,至4月中下旬進入高峰期;園區內觀霧遊憩區以及海拔3,200公尺的雪山369山莊附近的台灣百合群落,則是7月上旬才會開花,民眾欲欣賞台灣百合,可選擇到汶水遊憩區。

【相關報導】

※ 本文與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