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和我們息息相關,然而哺乳動物內物種的分群到目前為止都還有些爭議,其中非洲獸總目是近幾年分子演化研究根據DNA的比較分析提出的一個分類群假說。
在現今系統分類研究中,分類群的名稱常反映演化假說,表示一個分類群內的物種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較近,分類群內的物種與分類群外的物種親緣關係較遠,例如以靈長目為一分類群來看,人類和黑猩猩親源關係較近,而人類和狗的親緣關係較遠。
傳統上對哺乳動物的分類,奠基於形態特徵,因此過去許多的分類研究認為大象、土豚等生物與馬、犀牛、鹿等物種應一起被歸為哺乳動物的一大分類群中。
然而近年根據分子數據所分析的結果,生物演化學家認為胎盤哺乳動物可分為四大類,而非洲獸總目即為其中一個分支。
非洲獸總目成員
雖然台灣沒有原生非洲獸總目的物種,但部分成員大家一定不陌生,包含了世界上最大的陸生生物─非洲象,還有美人魚傳說的儒艮等。現存的非洲獸總目包含了六個目,分別是非洲蝟目(Afrosoricida)、象鼩目(Macroscelidea)、管齒目(Tubulidentata)、蹄兔目(Hyracoidea)、長鼻目(Proboscidea)、海牛目(Sirenia)。
其中,非洲蝟目過去和蝟形目的刺蝟等生物一起被歸類為食蟲目,而根據非洲獸總目的假說,則表示「食蟲」是在類似環境壓力下表現出來的相似習性,是一種趨同演化,而非源自於兩類群的親緣關係接近,因此在這樣的分類架構下,已將食蟲目移除並拆成兩個目。
對於非洲獸總目這樣的分類群,目前生物學家粗略認為,在骨骼之外,其最顯著的共同辨識特徵為特殊的鼻端。除了像兔形目兔子的蹄兔目,非洲獸總目的成員幾乎都有具觸知的、可動的、渾厚的鼻子。
非洲獸總目的起源
非洲獸總目起源於非洲嗎?非洲獸總目現今多數成員都生活在非洲,而且許多非洲獸的化石也在非洲被發現,因此讓一些演化學者推測其起源於非洲。
然而今年O’Leary等人在Science期刊發表他們最新的研究指出,非洲獸總目最古老的成員是已滅絕的美洲物種,其化石在北美出土,以此推論,非洲獸總目應起源於美洲,並且根據他們研究中將分子與形態特徵結合分析的結果,認為非洲獸總目的生物在新生代之古新世(Paleocene)才擴散至非洲(從中生代白堊紀到新生代始新世期間,地球的板塊有大幅度的改變,與現今所見大不相同)。
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
許多人看到美洲大陸與大象相似的大型猛犸(長毛象)都會驚嘆連連,為什麼大多數美洲地區的化石中這樣驚奇的生物至今已不存在了?生物學家提出了一些假說來回答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其一為氣候變化,部分研究人員認為新生代的氣候整體下降導致近兩百萬年的第四紀冰期(the Quaternary Ice Age)至今,而第四紀冰期中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循環,讓某些動物被迫改變其分佈而絕種。
其二,美洲大型動物的滅絕是因為人類過度獵殺的假說(Over-kill hypothesis),此說法認為大多數滅絕的哺乳動物是體重50公斤以上的大型草食動物或不會飛的鳥類,恰好為人類喜歡獵捕的體型,美洲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極有可能導因於人類的捕食。
目前美洲大陸大型哺乳動物滅絕的證據,多數支持人類過度獵殺的假說,支持的證據有:1.根據化石出土顯示史前人類和大型動物居住在一起、;2.大隻的哺乳動物滅絕的機率較高;3.大型動物的滅絕由北至南,與人類於新大陸入侵的方向相同;4.大型動物滅絕的時間與人類遷移的時間吻合。
逝者已矣,然而除了過去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之外,現今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仍然不斷,例如海牛目中的海牛與儒艮,族群的數量仍在不斷減少中,主要仍然是因為獵殺,除此之外人類的活動例如築運河水門、漁業底拖網、炸魚等都是讓海牛族群下降的原因。而大象因為象牙所受到的獵殺更是嚴重,時至今日即使國際上早已禁止象牙交易,但仍有些國家在進行象牙的交易,大象的生存仍受到盜獵的威脅,生物學家更研究出公象的象牙因人類的獵捕有變短的趨勢。
許多非洲獸總目的成員目前都瀕臨滅絕,主要受到捕殺、棲地破壞等因素,若人類研究保育的腳步不及,待此分支滅絕,在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勢必難以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