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有一群不尋常的身影出現在杉原海岸。他們是來自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以下簡稱中研院)的研究人員,帶著守護海洋的心情,面對梅雨季節不穩定天候的考驗,投入各自分配的工作任務。
過去,民間的潛水志工和學界合作,共同進行珊瑚礁體檢,監測及記錄各地珊瑚礁生態系的健康狀況。珊瑚礁體檢在杉原灣已邁入第六年,本次中研院在杉原灣的中礁、外礁與南礁,設立三處「長期生態研究」(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簡稱 LTER)的樣區,將為灣內海洋生態系的變化,提供更精確的科學證據。研究步驟大致為:(1)設立長期穿越線(定樁)、(2)沿著穿越線,以面積25平方公分的範圍連續拍照、(3)進行「底棲族群類型」之辨識與紀錄、(4)確認該樣區珊瑚礁組成。
「長期生態研究」是研究人員採取普查的方式記錄當下樣區的一切,完成一個樣區的研究,通常需耗時數個月,無法立即得知結果。因此,在1997年「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Reef Check Fundation)」,以科學研究的精神,設計出可由世界各地潛水志工操作的穿越線調查法(transect),抽樣調查珊瑚礁各底質覆蓋率、魚類、底棲無脊椎動物數量,並在當天就得出結果;能夠即時、快速地蒐集各地資訊是珊瑚礁體檢的一大優勢。
無論是「長期生態研究」,抑或「珊瑚礁總體檢」,調查資料量越多越好,例如一年四季、特殊事件前後,都最好能進行調查,可更細緻判斷珊瑚優化劣化的肇因。
珊瑚礁就像是海底的熱帶雨林,一個完整而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不僅提供在地居民的漁獲,也是海洋遊憩產業的命脈,沿岸居民若以永續的生活方式與珊瑚礁共存,海洋對在地經濟的回饋,絕不吝嗇。
但是,珊瑚礁生態系的形成相當緩慢(例如杉原灣內的新紀錄種,稀有的「貝氏耳紋珊瑚(Oulophyllia bennettae)」,要安然生長到高度150公分,直徑60公分,至少需要超過一百年的時間),對於環境的變化也非常敏感,一旦受到干擾,很快就會受損,甚至崩壞。珊瑚礁總體檢行動,經過1997年至今的數據累積,已在世界各地證實,過漁、非法漁業和汙染等人類負面行為,正是影響珊瑚礁健康的主因。
回顧杉原灣內歷年礁況,除了有保護區的北礁之外,中礁狀況最差,外礁多軟珊瑚,南礁多火珊瑚。共同現象是指標性物種目擊數量相當稀少,經常是掛零。例如珊瑚礁體檢的「魚類」調查項目,是國際珊瑚礁體檢總部,根據各大洋區應該都找得到的魚類,作為「指標性物種」,但由於台灣的過漁與非法漁業相當嚴重,形成「有礁無魚」的反常現象。
近年來,對於杉原灣的海洋健康狀況,當地富山村居民之中也有不同看法。有人樂觀地認為,生態很好,不會被人為開發因素影響。也有人發現,杉原灣長年受到來自陸地物質的嚴重影響,從水土保持不佳的集水區沖向下游的黃色泥沙,經常在大雨過後進入海灣,讓海水變混濁、並覆蓋珊瑚,衍生生態系危機。人類製造的海洋廢棄物也不惶多讓,隨潮水沖上岸的、民眾在岸邊活動遺留的,充斥海灘的各個角落。
無論是哪一種看法,除了在地居民每日的觀察之外,更需要長期的調查研究,才能找出變遷的證據。
例如建造在杉原灣沙灘上,建築物距離最近的珊瑚礁不到一百公尺的美麗灣渡假村(以下簡稱渡假村),它建造前(2004年以前)的海洋狀況,因為無設置「長期生態研究」樣區,也無珊瑚礁體檢的調查資料,所以缺乏優劣比較基礎,雖然民間還無法證明渡假村「的確會汙染環境」,不過,業者也無法證明渡假村進駐杉原灣後、主建築體興建至完工期間、開幕營運後,當地環境能否如渡假村聲稱的「保護」而維持良好生態,同樣是因為缺乏比較的基礎資料。
口說無憑的解決之道,就是立刻開始蒐集調查資料。
由於等待渡假村業者或是公部門相關單位重視,都太慢了。關心杉原灣的民間團體、志工與海洋生態研究人員,自2008年起迄今,也就是在飯店建造過程中,每年合作進行珊瑚礁總體檢,今年(2013年)更進一步,在渡假村營運前夕,設立永久樣區,蒐集更完整的珊瑚礁資料。
連續三年擔任杉原珊瑚體檢場次的科學指導員楊明哲,潛水資歷超過10年,他表示,希望生活在台東的潛水人,能組成一支珊瑚礁體檢志工隊,當台東的海洋需要即時的體檢行動時(例如,災害前後對照、能見度高海況適合下海),就可以就近下海行動,不需要等待外地潛水志工來支援,以最少的成本,就能完成任務。「一起來守護自己的海洋!」楊明哲如此呼籲著。
中研院研究人員本次已針對樣區作完拍照紀錄,原訂於5月18~20日舉行的珊瑚礁體檢因近期連續降雨,導致水下能見度不高,考量志工施作安全,今年度的杉原珊瑚礁體檢暫時延期,將於9月底之前擇期完成調查。
※掌握報名資訊,請見「台灣珊瑚礁總體檢」官網http://reefcheck.blogspot.tw/
※洽詢、加入台東潛水志工行列,請洽lami@e-inf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