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地到餐桌的糧食之路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從產地到餐桌的糧食之路

2013年06月16日
作者:黃文欣(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

糧食危機,對大部份的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大家都會以為不論哪一天,有錢一定買得到食物,真的是這樣嗎?

廖靜蕙攝影

我們的食物大部份是仰賴進口的,危機來時,不只是有錢買不到食物,更重要的是,窮人買得起嗎?如果窮人買不起,那社會還能安定嗎?其重要性,不是單純的只有「東西是否足夠」而已,還有背後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會問題。

多吃在地食物,不只是要減少食物里程,更重要的是減少對外國的依賴。依賴愈多,一旦國外發生天災,我們的食物價格,馬上跟著變動。當然經濟也跟著搖擺。糧食自給率過低的可怕,本來我也無感,後來慢慢接觸此問題之後,才發現:用浪費台灣的自然資源,來拼經濟成長,真的很令人痛心。經濟成長的果實,不但勞工無感,環境更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果台灣的農業發展起來,不僅可以不必仰人鼻息,也能留住文化!文化,是多麼重要的資產!我們不是做不到,而是政策是否適時、適地的發展!否則,不要說是糧食危機,有一天,什麼危機都會到來。

農藥和基因改造,對食物的傷害,實在太大。進口的、在地的,都逃不了這2種厄運。但是因為現在外食機會太多,所以要避免少吃農藥殘留過的食物,就變得很重要。另外,浪費食物在台灣的情形,還是很普遍,學校的營養午餐,只要遇到吃包子或饅頭,就會看到班上的廚餘桶中,有咬一口就丟的情形。!我常想,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怎麼會有糧食危機的意識?體重不足,常不是沒東西吃,而是偏食造成的!

當大家都喜歡到超市搶進口巧克力、進口飲料、進口牛肉時,我反而常往傳統市場去逛逛。聞一聞,玉井的芒果香,嘗一嘗,大樹的鳳梨甜,還有大禹嶺的高山高麗菜。菜農說:「現在的青花菜,都是進口的。一趟到台灣,要保鮮多久,要噴多少農藥,你們知道嗎?何不吃吃在地的地瓜葉和秋葵呢?」想想,對啊!在地食材,也許長相不俊俏,顏色暗淡,尤其是風災過後,賣相更是抱歉!但這不正是農人需要廣大消費者支持的時候嗎?

以前,我也不太關心食物從哪裡來?剩餘的又往哪裡去?「進口與在地」不是重點,「口感與價格」才重要。你是否也這麼認為呢?那從現在開始,多吃新鮮的在地水果與蔬菜,多吃當季的農產品,進口的東西故然有些很好吃,但飄洋過海的成本,已經提高了;況且,進口食物,已嚴重打壓國內農產品,讓農人很難生存也讓農地荒蕪,更讓農業蕭條。

甲仙的竽頭、旗山的香蕉、燕巢的芭樂、麻豆柚、苗栗柿………..哪一點輸給進口水果?在您還有多一點選擇的時候,試試在地風味,幸福一樣不減分! 如果有空,可以在週六與週日時,到微風市集走一趟,感受小農親切的招呼,及食物的泥土香,每一樣東西都讓人覺得討喜又可愛,因為,它來自我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