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頂部落:永續經營下的步步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社頂部落:永續經營下的步步危機

2013年08月27日
作者:王相華(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主任)

※編按:在上一篇中我們提及社頂部落從無盡的販賣自然資源方式,到成功的轉型並善用原住民傳統知識的生態旅遊推廣,我們看到了結合保育下的成功案例。但是在永續經營相關方面上,內部參與、資源分配等又遇到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推動以社區為基礎的生態旅遊,已成為常用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方法。相對的,生物多樣性也必須成為產生經濟效益的資源,特別是對地方社區。臺灣公部門的自然保育管理單位 (包括林務局、國家公園等),近年來努力推動社區生態旅遊,期望借由此一合作模式,達成保育與社區經濟發展雙贏的目標。

許多例子顯示,生態旅遊可增加當地社區居民收入,並改善當地社區之保育態度,但上述貢獻經常是有限的,主要因素包括:(1)社區只有少數人參與,(2)收入不多,對經濟的改善有限,(3)生物多樣性保育流於形式,(4)和其它旅遊業者間的競爭。如果上述問題無法有效解決,社區參與的程度將受到侷限,甚至會逐步降低,不利於生態旅遊的長遠發展,保育之終極目標也難以達成。

永續經營之要件

臺灣在社區生態旅遊推動初期,公部門投入相當的人力與經費資源,參與的社區數量也快速增加,表示此一政策的確有其前瞻性及驅動力,但在推動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讓人不免憂心:社區生態旅遊在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當公部門人力、經費投入減少或停止時,是否還能持續下去?

公部門積極投入社區生態旅遊推廣(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 提供)

社區生態旅遊永續經營之要件主要有4項,包括社區參與、財務獨立、利益分享與落實保育,缺一不可。社區認同是推動社區生態旅遊之基本條件,但若經營一段時間後,社區多數人沒有因此得到實質的利益,經營單位之財務無法達到收支平衡,必然會懷疑推動社區生態旅遊之必要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然而,即便上述3項要件均已達到,但卻發現地方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品質,並未因生態旅遊的推動而受到適當的保護,則違背了推動社區生態旅遊之主要目的。

社頂生態旅遊發展現況分析

下文依社區參與、財務獨立、利益分享與落實保育4個永續經營主要面向,說明簡要社頂部落生態旅遊的發展現況。

1. 社區參與

社區生態旅遊解說員培訓(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 提供)社頂部落現有常住居民約150人,目前「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設有理、監事15人,解說員訓練合格人數20人,其中經常參與會務之理、監事9人,輪值排班的解說員(含保育巡守員)18人,合計27人,加上聘用之4位行政人員中有3人是社區居民,總計有社區居民30人經常參與協會推動之主要業務「生態旅遊」,佔社區常住居民人數約20%。
上述人員多數年齡在50歲以上,30~50歲有3位,30歲以下有2位,顯示青壯年的參與性不足。

2. 財務獨立

協會於2003年底成立,2004年開始向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社區生態旅遊」輔導、補助,於2006年開始受理遊客申請生態旅遊導覽解說服務,初期主要營運經費來源為公部門的補助,一直到2009年,協會的旅遊服務收入與支出方達到收支平衡,爾後有持續接受一些公部門的生態監測委辦計畫,但若能節省開支,在無政府補助款下亦能獨立經營,且所有收支明細均有列帳,受到協會理監事之監督。

協會於2012年之生態旅遊服務人數達12,000人次,直接收入(導覽解說及社區風味餐)約320萬;2012年接受公部門3項生態監測計畫及社區林業發展計畫,合計費用約80萬元,總計收入約400萬元/年。其中約160萬用於支付解說員薪資,120萬用於行政人員聘用,50萬用於計劃執行,40萬用於行政事務費(雜支、租金、水電..),30萬用於社區活動及老人照顧、小孩輔導。

3. 利益分享

依2012年財務收支狀況,扣除經常性開支後,協會淨收益不高,僅30萬元能用於社區活動及照顧社區老、幼,雖然照顧弱勢的方向正確,但社區青壯年未直接受益,恐影響其對協會推動生態旅遊的支持度。

社區發展生態旅遊,除協會的直接收入外,社區居民尚有用餐、住宿、紀念品販售等間接收入。然而社區目前尚未有足夠吸引遊客的民宿,因此缺少此一潛在性收入;社區內雖有幾家住戶經營的餐廳,但品質仍有待提昇,因此協會目前另行租借場地,提供遊客預定「社區風味餐」的服務;住戶雖有紀念品製作、販賣之構想,但尚未開發出具吸引力的特色商品。

特色紀念品開發將有助於社區居民收入(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 提供)

社區協會運用舉辦生態旅遊活動贏餘在母親節分發社區媽媽的禮物(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 提供)低碳餐飲 - 連外國遊客也喜歡(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 提供)

4. 善用傳統知識以落實保育

善用傳統知識及技術 – 耆老示範童玩製作(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 提供)

生物多樣性資源是社區生態旅遊最重要的商品,故如何落實保護自然商品是永續發展的基石。社區協會目前組織有巡守隊,除一般資源巡護外,亦接受國家公園及林務管理單位委託,進行食蛇龜、黃裳鳳蝶、大冠鷲、條背螢、臺灣獼猴、梅花鹿等生態指標生物之監測,顯示協會得到公部門的信任,運用其傳統生態知識,肩負自然資源保育之工作,同時間也維護了社頂生態旅遊的商品──優質的環境生態品質。

社區居民於參與執行保育監測、巡守中,漸漸體認到自然資源維護對社區生態旅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逐漸改變了早期運用傳統生態知識,掠奪自然資源的不當作法。然於第一線進行保育工作期間,巡守隊員曾數次向執法單位舉報違反自然資源保育法令之行為,但亦曾遭受到違法者的恐嚇、威脅。

生態旅遊帶來的效益 為永續發展的關鍵

在政府保育業務主管機關支持、民間參與意願強烈的氛圍下,社區生態旅遊在國內發展迅速,社頂部落居民發起的「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於2003年底成立,2006年開始經營生態旅遊,經營之初接受許多政府單位的輔導、補助,並逐步開始學習獨立運作,於2009年開始獨立經營,且財務收支達到平衡,還有少部份經費盈餘可用於社區回饋,實屬難得。

在保育方面,亦充分運用在地的傳統生態知識,執行保育巡守及環境指標生物之監測,並發揮集體的約制力量,減少社區及周邊居民的非法採集、盜取之事件,保育成效卓著;然而,在舉發不法行為時,還是出現人身安全遭到不法人士威脅之問題,故執法單位有必要給予更完善的人身保護措施,確保舉發人的安全,以利社區永續參與保育工作。

社頂部落生態旅遊在財務獨立及落實保育兩個面向上,已打下永續經營的堅實基礎,但要持續永續經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部落在經營上也面臨到一些困境,如在社區參與面向上,30~50歲的青壯年參與率很低,可能原因如下:(1)青壯年為承擔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參與生態旅遊之收入尚無法支應其家庭開支,(2)無法確認社區生態旅遊是否能永續發展,貿然投入風險恐太大。

因此如何提高生態旅遊的遊客數量及解說員的收入,以提高青壯年居民參與的誘因,是社頂部落擴大居民參與之重要挑戰。此外,如何開創用餐、住宿、紀念品販售等間接收入,提昇社區居民的普遍經濟收入,也是目前亟需努力的方向。再者,如能適度節省行政管理開支,用以強化對社區居民服務、回饋,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推展社區生態旅遊是正確的方向,尤其對經濟弱勢、生態資源豐富的社區而言,社頂部落經驗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值得有心發展生態旅遊的社區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