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水庫抽泥排砂 被疑禍害下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曾文水庫抽泥排砂 被疑禍害下游

2013年09月05日
摘錄自2013年9月4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曾文水庫淤積嚴重,除了上游陸挖之外,也增建管線進行抽泥,目前第一階段已完成,將再延展到7公里外,抽起的泥直接沖入當地河段,未來還有隧道排砂工程,不過此舉卻引發爭議,環保人士憂心會讓疏濬不足的下游洪患加劇,要求審慎評估。

抽泥計畫由南區水資源局主導,第一階段管線從壩頂連接到溢洪道下的靜水消能池,2012年完工迄今,已排出淤沙40萬立方米,根據監測,淤沙約有7成左右已隨著潭美、康芮兩颱風期間的調節性洩洪,沖至下游河段。

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林元鵬表示,極端氣候日益明顯,暴雨頻仍,曾文水庫啟用迄今,總淤積量達2億4000萬立方米,其中莫拉克颱風就佔了約9000萬立方米,災情嚴重,因此水、陸雙管齊下,或許外界認為是「杯水車薪」,卻是該局所盡的最大力量。

台南社區大學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則認為,無論抽泥或排砂,等於是將淤積從甲地換到乙地,並沒有真正消失,卻加重下游河道的負擔,減少通洪斷面寬度,沿岸住戶可能陷入水患威脅的風險中,水資局應深思並謹慎細心。

林元鵬強調,上游建水庫本來就會攔淤,所導致的下游河段沙源不足現象,往往造成海岸線退縮,抽泥等於進行回補動作;比起陸挖,每立方米清除所費約200元,成本節省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