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寶特瓶蓋「回收藝術」 說出「便利」的代價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學生創寶特瓶蓋「回收藝術」 說出「便利」的代價

2013年09月16日
本報2013年9月16日台北訊,洪佩君報導

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一年約有14億個寶特瓶蓋被亂丟,這些瓶蓋造成環境汙染,甚至讓不少海洋動物誤食而死,成為可怕的生態殺手!

為了喚起大家對這自然生態重視,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年輕學子組成的「蓋藝術工作坊」,策畫了《蓋不住的真相》的裝置藝術展覽。利用瓶蓋馬賽克,製作大型的裝置藝術,拼出民眾對塑膠垃圾的危機感。

瓶蓋簾幕作品「海底圖」(洪佩君 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14日開幕致詞時指出,海洋癈棄物是海洋面臨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尤其是當人們為了一時的便利,隨手開啟的寶特瓶蓋,有很多都隨著河流排到海中,造成海鳥、海龜因此誤食死亡。

由學生組成的蓋藝術工作團隊(洪佩君 攝)         蓋藝術工作坊成員楊真表示,他們從7月開始籌劃展覽活動,希望藉由回收瓶蓋藝術,讓更多人了解海洋塑膠垃圾問題。他也感謝許多志工共同製作展覽物,像展出中的大形瓶蓋簾幕作品,其中每一條瓶蓋串的製作時間就要二個小時,「若沒有志工參與,或許就無法完成如此大型的創作。」

負責藝術設計的張雅惠指出,中途島上的信天翁,因為吃下漂流在海上的寶特瓶蓋而死亡,正是因為人類享用的便利,殺害了其他的生物。希望藉此活動呼籲更多朋友,在生活中,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少用一次性產品,身體力行救地球。」

陳瑞賓補充,地球有70%是海洋,海洋垃圾是各國必須共同負擔的共業,也是台灣環境必須面對,加以改善的問題。環境資訊協會希望透過這次的展出,讓大家更了解海洋汙染物議題,並告訴大家:瓶蓋是可以回收的。

瓶蓋作品(洪佩君 攝)         展覽主要展出五件大型作品,分別為兩幅瓶蓋作品,三件裝置藝術作品,所有作品皆為工作坊成員共同討論創作。主要以瓶蓋和瓶環做創作元素,希望能以大量瓶蓋以及瓶環所製作出的巨大作品給予觀者反思衝擊。

台大建築與城鄉發展基金會、台灣科教館、台灣天柏嵐公司、綠雜誌、八識文創發展、有機誌、亞洲漿紙公司、全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達豐公關等機構均都有代表,體驗回收藝術的震憾。

展覽活動將至10月6日為主,於mad L替代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五段241-1號,捷運萬隆站2號出口)展出。

期間更舉辦三場免費影展與講座,包括〈海洋塑化劑〉、〈熟男減碳日記〉、〈海岸旅人見聞被——遺棄的過去與未來〉等,揭開便利消費背後的真相,希望促使人們從生活開始改變,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詳細活動方式:http://www.e-info.org.tw/node/1133

◎ 公共電視林靜梅、徐啟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