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雖然不吃龜肉,但一年進口作為中藥材的龜板高達230公噸,換算成隻數,應有上百萬隻。學者指出,大量食、補淡水龜,使得族群數急速下降,而華人社會迷信野生龜類的療效,更危及野外族群。中藥所需的膠質,其實牛骨、豬骨即可替代。
一般人以為龜板乃來自東南亞,「東南亞有些國家的人民嗜食龜肉,殘餘的龜版外銷到台灣當中藥,也算廢物利用」,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添喜認為不可能,吃龜肉還要喝龜湯,一定是帶殼煮,這些熬煮過的龜殼,不可能再利用。
中國網站「百度百科」的資料顯示,龜板須將龜「殺死,或用沸水燙死,剝取甲殼,除去殘肉,曬乾。以砂炒後醋淬用。」
根據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網站統計,去年進口的龜板超過230公噸。陳添喜表示,一塊龜板約10到數百公克之間,一年因為入藥而犧牲的龜類可能高達上百萬隻。
使用龜板的兩項產品為龜苓膏以及龜鹿二仙膠。龜苓膏主要成分是龜板及土茯苓,傳統作法是使用金錢龜、土茯苓、甘草等中藥材製成凝固的膏狀。市售龜苓膏品質良莠不齊,最近香港海天堂即遭質疑龜苓膏未含龜板成分。至於市面上用來補充中、老年人膠質、鈣質的龜鹿二仙膠,是以龜板、鹿角、人參、枸杞子四味藥材煉製而成,只是鹿角可再生,而龜類族群恢復速度緩慢。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指出,龜板並不是來自單一種的龜,在中藥與動物膠市場上的龜板來自幾十種的龜,幾乎只要是龜,就能被華人拿來煮成膠。「這也就是為什麼亞洲絕大多數的淡水龜鼈都在很短時間內,因為各地的濫捕而進入華盛頓公約的貿易管制附錄中。」
龜類的繁殖力與族群回復能力都不強,此種消耗量可能對原產地的龜類族群,造成極嚴重的威脅。龜板不是沒有取代品,為了熬出膠質,一定要龜板嗎?「藥材所需的膠質,豬骨、牛骨就可以替代了。」此外,對於華人尤愛野生勝於養殖物種,學者紛紛表示,毫無根據。
顏聖紘認為,為了人類藥補,硬是把一隻原來可以活很久的動物弄死取其殼,實在太不經濟了。
衛福部把龜鹿二仙膠歸類為藥品等級。製造廠商必須向衛生署申請查驗登記,由衛福部詳細審核產品的藥材來源、藥材成分比例、藥材之農藥檢測、製造設備、製膠過程、包裝衛生、安定試驗等資料,但違法私造的案件也不少。
根據順天堂網站,1斤龜鹿二仙膠最高可要價1萬多元,但並沒有公定價格,價差從幾百元到數千元都有;龜板方面則有龜腹板及龜背殼,「種類包括金錢龜、蘇龜板、黑赤米龜、紅赤米龜、印尼龜板、草龜板、海龜板」,其中不乏保育類物種。
2009年11月8日行政院衛生署公告要求「含穿山甲、熊膽、麝香、羚羊、龜板等保育類中藥材成分之中藥許可證者,應將該成分刪除」。也就是說,只要是台灣公告為保育類名錄的龜種,進口就違法;CITES附錄名單則較以協助出口國關注野生動物族群為主,到了進口國,例如台灣,基本上只需文件審核。
陳添喜曾與中醫師合作,透過型態鑑定龜種,很容易辨識是否為瀕危物種;但現在大多進口的龜板皆經過碎裂,無法透過此種方法鑑定,若要每一批做DNA比對,時間和金錢負擔大,無法快速立即確認物種,成為保育死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