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15日
摘錄自6月14日工商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經濟部主導開發的60處工業區,至今逾千公頃滯銷,根據廠商評估,開發一公頃工業區至少要投入1000萬元至1500萬元,如今各界廣設園區間,浪費的資金逾千億元以上,在國庫空虛之際,政府實應將錢花在刀口上,統一決策。榮工主管指出,現在各類園區的開發是相關政府單位編列預算開發後,低價租售,惟經調查,目前國內只有中部以北有開發需求,中南部與東部都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
近幾年景氣下滑、廠商外移,國內廠商生命周期逐漸減短,對土地資源運用的靈活度要求日前增高,加上房地產增值幅度有限,業主已不願投入大筆資金購地。但是除了國科會積極拓建科學園區外,各中央主管機關基於不同理由,開發各類不同「主題」的工業區,如環保科技園區、農業生技園區等,而地方縣市政府為了招商,也加入開發行列。眼看相關園區大舉闢建,當初配合政府南北區域平衡政策,以自有資金投入園區開發,資金慘遭積壓逾539.14億元的榮工、中工不免滿腹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