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居日、瀕危古蹟日 民間檢視城市「開發」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世界人居日、瀕危古蹟日 民間檢視城市「開發」

2013年10月08日
本報2013年9月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灣居住權已死!」藉著7日為聯合國所訂定的「世界人居日」(World Habitat Day),十多個反迫遷社運團體集結於行政院前,提出台灣人民最基本的居住權利日益惡化,「人權治國」與「落實兩公約」淪為空洞口號,卻助長了財團的掠奪式發展。無獨有偶,5日也有民間團體聯手推出民間版的「瀕危古蹟日」,包括了華光社區、新莊郡役所、淡水小白宮、文萌樓等遭遇「活化開發」危機的古蹟社區相聚討論,提出「開發不是硬道理,文資才是軟實力」的見解。

台灣人權促進會提供

包括苗栗大埔、台北士林文林苑、台北華光、桃園機場捷運A7站合宜住宅、淡海二期、台南鐵路東移等案,執行過程中總是充滿爭議,也因此,各地的迫遷受害者組織與關注聲援的人權團體,在今年初合組「反迫遷連線」。

反迫遷連線指出,在兩公約已國內法化的台灣,政府有義務加以落實和保障人民的適足居住權。台灣人權促進協會執行秘書施逸翔解釋,適足住房權指的是任何人都有和平、安全而有尊嚴地居住在某處的權利,其保障範圍不僅止於有產權的住民,更包含對所謂「違建」(即非正規聚落)住民的居住權之保障。但在目前這些引起抗爭的案件當中可以發現,由於政府均未能達到「讓利害關係人參與決策過程」此一程序保障的最低標,選擇性執法,並稱之為「依法行政」,強拆民宅,已對人民的生活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施逸翔更指出,今年2月兩公約審查時,民間團體在所提出的影子報告中提到居住權明確受到侵害一事,已得到國際人權專家的重視與證實,但當局卻至今完全沒有回應,令反迫遷連線感到難以接受,他們要求馬政府至少應該做到第一步「聽證會的召開」,因為這個最基本的程序至少可以保障利害關係人的意見能有效納入行政處分決策考量裡。

走出哀傷 「居住權戰鬥教室」擴大運動能量

哀悼「居住權已死」,更向包括大埔張森文、大埔阿嬤朱馮敏和華光社區潘媽媽等在迫遷過程中死亡的民眾致意,反迫遷連線當場默哀一分鐘。反迫遷連線表示,雖然華光、大埔、以及士林王家案較受社會熟知與關注,卻只是目前的迫遷案當中的冰山一角。目前還有台北紹興社區案、蟾蜍山案、新北淡海二期之開發案、三重大同南段社會住宅旁的上百戶都更迫遷案、台南鐵路地下化東移之徵收案、桃園機場捷運A7合宜住宅之滅村案、竹南崎頂產業園區之開發案等同樣面臨政府與財團以「公共利益」的糖衣包裝下,掠奪人民財產與尊嚴的悲劇。

面對如此現況,反迫遷連線在迫遷戶互相團結聲援之外,更進一步推出「居住權戰鬥教室」持續針對居住議題開課,邀請社會大眾正視台灣目前所遭遇的土地問題,從國內外的反圈地、反迫遷運動經驗中學習,以加強監督政府落實居住權的能量。

古蹟讓位開發計畫 城市文化恐全面失守

反迫遷連線指出台灣土地開發、迫遷與居住問題三者環環相扣,而除了住宅之外,許多古蹟同樣也面臨房地產投機的步步侵逼。爭取能繼續在文萌樓從事性產業文史工作的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邀請了包括新莊郡役所與武德殿、華光社區、淡水小白宮、樂生院、陽明山美軍宿舍、芝山岩、新店碧潭吊橋、南港瓶蓋工廠等古蹟社區居民舉行座談,討論古蹟目前面臨公有地開發、化公為私的公益危機。

黃瑞茂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黃瑞茂指出「問題不是古蹟,而是公有地」,他認為台北不缺錢,缺的卻是願景,當局應該規劃出都市想要的產業計畫,目前放任土地炒作的狀況,是政府的失職。「為何公有地遇到開發案就一定得參加?」日日春協會張榮哲指出,在此狀況下,目前文化資產遇到土地開發利益就得被迫讓位,張榮哲提出錯綜複雜的關係圖,以文萌樓為例,分析公有土地被私有化的各方角力過程,「公部門就坐看民間團體跟開發商大亂鬥,等看有一方先死再來處理。」

「合法圖利。」他除了指出公部門的怠惰,更提出法規中的不合理,例如獎勵容積率便造成文化資產目前已有淪為生產容積的工具,也因此文萌樓遇上了「容積蟑螂」,導致當年費心力推動文萌樓為受列古蹟的日日春可能因此離開,他更指出,從該案的設計圖中,也可以發現文化資產將淪為房地產裝飾品的問題,不但失去歷史脈絡,更將無關的歷史元素混雜,卻已無意義。張榮哲感嘆,有心守護的文史工作者,淪為只能拍遺照,很難真的搶救下什麼。

張榮哲

「若是沒有這些違建,住宅危機早就爆發了。」華光社區學生訪調小組成員楊宜靜引用台大城鄉所副教授黃麗玲的言論,楊宜靜細數大安公園、中華商場、理教公所、圓環、紹興社區等等已拆除或是危機逼近的,強調正如華光社區一樣,這些社區不但在當年兵荒馬亂時給了許多人遮風閉雨的家,更見證了台北城演變的歷史。

和反迫遷連線相同,古蹟社區居民也提出,開發案應該要有完善的聽證會,充分讓民間意見得以發揮,而非為了加速開發速度,全面棄守公共利益。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