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與都市計畫密不可分 應從「開發」邁向「更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防洪與都市計畫密不可分 應從「開發」邁向「更新」

2013年10月30日
本報2013年10月30日宜蘭訊,黃靖文報導

嚴重的水患與都會區的排水設計有關,排水設計的根源在於都市開發的願景,而都市的發展最終還是要回歸國土計畫。美國科羅拉多丹佛大學教授郭純園應邀出席水利工程研討會,以「都市更新排洪總體規劃設計」為題分享美國都市更新的經驗與作法。

指出,都市更新不只是空間的調配,也是土地的調配,超載的開發有其經濟利益,但過度發展也要負擔起相對成本,應從「開發」的觀點邁向「更新」的觀點。

宜蘭縣政府秘書長陳鑫益到場致詞。

「第21屆水利工程研討會」25、26日在宜蘭大學舉行,由宜蘭大學等單位主辦,共有14類與水資源相關的議題,諸如「氣候變遷衝擊調適策略」、「地下水與地層下陷」等,發表上百篇研究成果,促進產、官、學各領域專家相互交流、傳承經驗。

台灣怎麼做?

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賴伯勳致詞時表示,治水是人民能否安居樂業的關鍵,過去基隆河治理的經驗推動了「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在工程界的省思下,「人定勝天」的思維也逐漸退位,上游分擔洪水量,下游排洪與強調預防的策略,才能發揮整體流域的治理功效。

宜蘭縣政府秘書長陳鑫益致詞時則強調,宜蘭地區除了於農舍設置生態池,在易淹水地區研擬高腳屋的設計,做適度的容積轉移。談到災害防救機制的現況,他表示,台灣花很多錢在搶救災害、補救損失,但未來應加重防災、離災的配置。

美國怎麼看?

郭純園強調,應該從「開發」的觀點邁向「更新」的觀點,都市更新不只是空間的調配,也是土地的調配。過度開發雖然有其經濟利益,但當洪水量大於開發時預設的排水量,就需付出相對的成本。

他認為防洪觀念底下的滯洪池應是一個乾燥的空間,是作戰用而非溼地,一週不下雨就應該是乾的,而蓄洪池則是出於灌溉所需而充滿水,與滯洪池的概念相對。

郭純園總結鋪上透水鋪面僅是處理表面的水,若在底下埋盲管,運用重力原理,會發揮極有效的排水功能。隨著都市發展的演變,排水設計應兼顧自然界應有的水文現象。

※ 本文轉載自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