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摘錄自2013年11月11日財新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2000年,學者高吉喜及其團隊幫助浙江省安吉縣作規劃圖時,提出生態紅線概念,並劃出生態紅線區域。這一舉動的結果是,當地政府花費5000萬元讓區域內企業搬出。2013年,生態紅線制度上升為國策。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次講話中明確指出中國要「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
2013年9月,環保部向新聞媒體正式通報,該部將在全國開展生態紅線劃定工作,並「力爭在2014年完成全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工作」。多位受訪者指出,生態紅線是中國提出「18億畝耕地紅線」之後,另一條被提升為國策的紅線。耕地紅線是數量線,生態紅線則兼數量和空間於一身,以用於保護中國公眾生存的基本底線。
沒有人否認,中國的生態環境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最近30餘年來,中國其實一直試圖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劃出一個界線,並為此推行過多種制度,如自然保護區、濕地、森林公園、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的劃定,但效果並不明顯。而今,生態紅線成為中國擺出的又一招新棋。
環保界學者既喜且憂。喜的是此制度確有必要,如科學劃定並嚴格執行,實為中國公眾的福祉;憂的是紅線劃定難度極大,後續的巨額資金和法律制度等能否跟得上?如難以落實,生態紅線極可能虎頭蛇尾,淪為又一個生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