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品安全由農委會、衛福部和環保署共同管理。衛福部昨(27日)與台灣大學國家食品安全暨教育中心舉辦座談會,蒐集國內學者對於食品安全政策管理的建議。
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文建議,政府應設立獨立的食品安全檢舉處理委員會,與政府的單位雙軌運作,互補不足之處。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張正明則表示,應嚴格落實食品製造業者的強制登錄、自主管理,以及追溯與追蹤系統,讓政府有效掌握產業資訊。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教授王果行則提到,消費者應該化被動為主動,尋求管道吸收相關知識。
執行人力不足 績效難衡量
王宏文坦言,這次衛生單位檢舉大統油的事件,應給予政府掌聲,而不是一味的指責。
他表示,政府檢驗的不合格率在5%以下,民眾的不安感卻很高,是因為媒體因其性質,使食品安全事件的報導以負面消息居多,而民眾也最直接的從媒體報導中接收這些片面的資訊。並且民眾自身難以察覺食品中的微量化學物質,與廠商之間存在著資訊不對等,廠商不說明添加了哪些物質,民眾便不得而知。
王宏文認為,食品安全事件如同環境汙染事件般有其風險,政府應該建立相對應的管理政策。而政府政策需在產業的外在客觀條件和人民感受之間衡量,進行取捨是在所難免。
他指出,現階段的政策執行有其困境,例如政府沒辦法檢驗所有添加至食品中的所有化學物質,除了廠商因商業機密而可能加了未知的添加物,還需考量無限大的化合物組合可能。除此之外,王宏文與團隊進行研究,對第一線的政策執行人員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包括縣市政府衛生局、民營廠商、民間檢驗機構等,發現政府的人員、預算、時間、精力有限,以台北市為例,平均一天就須處理4件檢舉通報案件。
除了提高地方執行人員的待遇以及增加食安管理人力之外,王宏文也建議政府務實看待其有限性,並善用民力,設置獨立於政府、由民間主導的食品安全檢舉處理委員會,由政府提供調查權與經費,獨立處理檢舉信件,並與檢調單位協調合作。基於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如此獨立運作的委員應能避免官商勾結的疑慮。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可能的公民參與機制,透過雙軌制的運作,更能確保食品安全。
王宏文也建議設立「窩裡反條款」,解決難以防範的地下工廠問題。據聯合報報導,此條款已獲台北市政府12日訂定通過,檢舉獎金提高十倍,最高為1500萬元。台中市也跟進,在22日修訂食品安全衛生案件獎勵辦法草案,鼓勵食品業者員工檢舉不法。
曾參與制定食品相關法規的張正明表示,台灣的食品安全事件鬧上國際,外媒並非以食品安全事件視之,而是以「食品醜聞」(food industry scandal)來形容。
「食品安全事件風險分級制度」可分為4個等級:(1)短期食用,立即危害、(2)不符合食品衛生法規標準,但無立即危害、(3)攙偽假冒或標示誇大、(4)標示不實或不完整。張正明說,近期的食品事件多為最後兩個級別,其他較為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反倒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政府應將有限的資源用於創造最大的福祉。
落實業者自主管理、強制登錄
張正明說,有別於過去的食管法,新法在業者自主管理方面有許多新要求,例如強制登錄制度、追溯與追蹤系統、產品標示與來源揭露等,從過往的處罰行為人等裁罰認定,延伸到源頭管控、供應鏈管理和業者的內部自主管理的多方面要求。
他表示,食品製造業者有其「無過失責任」(liability),並應善盡「善良管理人」(due diligence)的義務,也就是業者自行舉證,善盡其保障食品安全的責任。
張正明也強調,食品安全不一定全靠檢驗,可從食品業者的強制登錄和供應鏈管理著手。
他透漏,全國境內從事或參與食品製造且販售獲利的業者,保守估計有30萬家,相較於全國地方衛生稽查人力不足500人,平均一人要管600家以上!並且,地方稽查人員中只有65人是相關科系出身,具有專業背景。而在平均30萬家的食品業者中,能找到地址的約只有半數,只有藉由強制登錄制度,政府才能掌握業者的基本資料。
而強制實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GHP、HACCP)則是要求業者不管有沒有店面,只要有販售獲利就要登錄,除了讓政府方便追溯,也能落實商品的確證機制(what I get is what the label says)。
張正明強調,建立這樣的可追溯系統是國際趨勢,更可以與國際合作,建立預警機制;另一方面,還可增加追溯資料的內涵,例如有機、非基改、動物福利、生態標籤等附加價值。
消費者應有「過猶不及」認知
座談會中,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王果行教授談食品中的鋁含量問題。
鋁是一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許多麵粉類的精緻加工食品,都使用含鋁的膨鬆劑。豪大雨後加在自來水中使雜質沉澱的明礬,也會讓自來水的含鋁量增加。在牛奶、豆漿等食品,甚至是主食、藥品、夏天常用的防曬產品、除汗劑或噴霧型的保養品,也有一定程度的鋁含量,可經由皮膚接觸被人體吸收,或是直接從肺部進入,例如空氣汙染。
然而有研究報告顯示,一般認為是自然現象的老化或癡呆的症狀,可能和人體中的鋁含量有關。鋁也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列入食品污染物的名單中。對此王果行表示,鋁是人體非必要的微量元素,而在生活環境中攝入的鋁會經由腎臟代謝排出,僅殘留少量在人體中。目前雖有研究指出鋁含量對人體的可能影響,但尚仍無法證實因果關係。
王果行說,在不同的產地,不同的土壤、水源和氣候條件,食物的含鋁量也不同,國內在這方面的基本資料不足,仍處於引用國外數據的階段。即便存在微量元素,也仍是安全的。
張正明補充,公權力要做的是追查「不該加」的添加物,但在安全限量之內就不會造成危害,這是科學證據顯示的結果。王果行表示,除了政府應做好把關之外,一般消費大眾也要具有「過猶不及」的正確認知,並主動尋找管道吸收食品營養的相關知識,不能全部依賴政府和業者。
※加入「環境資訊中心」粉絲頁,來給環境按個讚 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