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全新AGU事件】母乳與奶粉的戰爭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味全新AGU事件】母乳與奶粉的戰爭

1985年03月01日
作者:李師鄭、楊憲宏

味全新AGU嬰兒奶粉鈣磷比例不妥的震撼,起源於消費者的懷疑。今年1月初,味全新AGU「好像不太對勁」的耳語,曾經傳到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抽筋傳說也一度被味全的「敵手」嬰兒奶粉商用來做攻擊的「武器」。

其實,這些都已經是很「後知後覺」的消息。最早發現味全嬰兒奶粉新AGU鈣磷比例不對的,是臺北幾家大型教學醫院的醫師。在醫師聚會的場合,嬰兒奶粉因調製成分不當致使小兒抽筋的事,在「好像……」「可能是……」「怎麼會發生……」與「不可思議」的懷疑語氣帶領下,成了熱門話題。

十分奇怪的是,這件事從去年9月以後就傳出風聲了,卻一直沒有真正成「氣候」。只有零星的消息來自比較敏感的父母,他們在醫院病房中聽醫師「竊竊私語」說:「味全……」。

每日查病房的醫師援例會「臨床」討論一番,在夾雜的英文中出現「味全」這樣的字眼,更引發父母的疑慮。


味全大震撼之前的小地震

一切都在混沌中進行,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醫師也不敢斷言味全新A0U到底是不是真的「不對勁」。

可是在這件事發生前,去年臺灣地區確曾有一種進口嬰兒奶粉出了大岔子,似乎是味全大震撼之前的一場「小地震」。

由於進口商沒弄清楚丹麥進口的「力大益」(Neo-Mull-Soy)是醫瀉奶粉,就在北部地區大力推銷,結果造成基隆地區多名嬰幼兒得了假性巴特症候。

小兒得此症的共同症狀是,長不大、腹脹、疲乏無力,生化檢查方面則可發現有代謝性鹼血症、重度低血鉀症及低氯血症。

在去年的小兒科醫學會上,馬偕醫院小兒科曾經提出4例假性巴特症候報告。耐人尋味的是,這分報告並未指明「力大益」,而只在演講的論文摘要內,記了「引發原因」四字,代替嬰兒奶粉的品名。

「力大益」引起假性巴特症候的事,在1978年的「新英格蘭醫藥期刊」與1980年的「美國醫師協會期刊」上,都早已有記載,而且3篇文章都指明了禍首是「Neo-Mull-Soy」,力大益的英文商標。

在國外已經提及的不良產品,在臺北地區又出事了,馬偕醫師卻仍姑隱其名,只說「引發原因」,實在教人納悶。

當時,衛生署食品衛生處也獲知「力大益」的不當,並了解馬偕醫院發現了病例,於是食品衛生處正式去函馬偕醫院,希望醫師提出正式報告。可是,馬偕並未這麼做。

醫師不合作使食品衛生處繞了很大的彎子,才使「力大益」的進口商回收產品。由於這個牌子的市場佔有率微不足道,食品衛生處的處置並未引起太多注意。


許多小兒科醫師不懂嬰兒奶粉

馬偕醫師為什麼不願意正式報告呢?這個問題恐怕不只是馬偕醫院所特有。味全新AGU逐日愈演愈明後,這種現象再度發生,醫師的口風普遍愈守愈緊,的確頗有「力大益」事件翻版的架勢。

由於許多「力大益」是經由私人醫院介紹的,臺北幾家教學醫院的教授級醫師因而批評,開業醫師怎麼可以不懂嬰兒奶粉?胡亂介紹特殊哺育用的奶粉給家屬,實在不應該。

開業醫師不懂嬰兒奶粉,是可以理解的事。可是,一名專攻小兒消化營養的專科醫師說「許多小兒科醫師一樣不懂。」

以所謂嬰兒奶粉的「蛋白質母乳化」為例,牛乳中的Whey Protein與Casein之比為20:80;母乳則為60:40。第二代嬰兒奶粉就是把蛋白質比例調整成與母乳相近的狀態。

這名專攻小兒消化、營養的醫師說:「問小兒科醫師,市售20餘種廠牌的嬰兒奶粉中,有那些牌子做了蛋白質母乳化的?大部分人恐怕都搞不清楚吧!」依他與幾位專科同行的意見,20餘種廠牌嬰兒奶粉中,他們認為「還可以」推薦的牌子還不到6種,其他各牌幾乎都有可能不合適代替母乳的問題。

S195事件發生後,臺北市的醫師圈流傳一個故事,一名小兒科醫師接受病人的禮品S195後,拿回家給自己的孩子吃。S195的內容公開後,才發現其中蛋白質含量只有17%,而不是所宣傳的95%的「高蛋白」。

令人不懂的是,如果S195真是高蛋白的話,這名小兒科醫師居然沒有辨別能力──自己的孩子真需要高蛋白嗎?事實上,S195並非高蛋白,這名醫師居然能夠拿自己並不了解的物品給自己的孩子吃?

這名小兒科醫師只是許多醫學專業人員之一──與一般人同樣不懂嬰兒奶粉、健康食品及嬰兒食品。

可是幾10年來,卻都是這些不是很懂的醫事人員在引導民眾、推薦民眾使用某某牌子的嬰兒奶粉!


味全嬰兒奶粉的大力行銷

連大部分醫師都不懂嬰兒奶粉,一般家長又怎麼可能懂呢?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嬰兒奶粉商得以大膽的將嬰兒奶粉視為商品,使出各種讓人嘆為觀止的推銷廣告與手法,爭取這個可觀的市場。

回顧過去20年,臺灣地區嬰兒奶粉促銷的發展軌跡,最具代表性而攻擊力最強的應數味全嬰兒奶粉。

味全公司一名高級職員前年在一場「行銷推銷」特別企劃會議上,說了一段歷史,提到「味全嬰兒奶粉今天占據率達到50%的優勢局面,就是當年運用藍契斯特原理,7分戰略,3分戰術奮鬥出來的。」

「藍契斯特原理」是推銷商品進佔市場的一套法則。這名高級職員的話,令人印象深刻。

「民國59年,我們先從員林下手,員林打得差不多了,再打田中,打溪湖。第二次再從員林經彰化打到和美,一區區的攻城掠地。尤其在員林小小地區,我們設了『味全之家』,用了5個護士,集中火力猛攻,婦產科、小兒科、雜貨店、食品店一一搶攻,把市場打得『嘎嘎叫』,第ㄧ位的市場佔有率因此建立了起來。」

這段時期,臺灣地區的嬰兒奶粉陷入如火如荼的戰國時代,對後來影響極大。許多嬰兒奶粉廠商,忍不住也開始以寄手冊、送贈品的方式促銷。

國內「嬰兒與母親」雜誌過去做過調查,訪問了200位正在使用奶粉哺餵嬰兒的母親,發現她們當初選擇奶粉品牌,主要是根據醫生的推薦,其次則依序是母親的推薦、護士介紹、廣告、直接郵遞的廣告及百貨公司的展示。

這項調查結果對一般母親似乎沒有直接的意義,但對嬰兒奶粉商可就大不相同了。嬰兒奶粉商早已知道,醫師、護士和廣告,是影響一般家庭選擇奶粉品牌的「有力人士」。他們在推銷嬰兒奶粉時,當然也循此方向著手。

於是,各種白胖嬰兒的圖片,各類動人心弦卻毫無事實根據的宣傳詞句,像「養育優秀的下一代」、「龍之鱗爪」等,紛紛出籠。這些廣告不僅出現在報章雜誌、嬰兒手冊和大城市的高牆上,甚至出現在診所與大醫院的小兒科候診室中。


令人憂心的母乳育嬰率下降

奶粉與奶粉之爭,受害最劇的是母奶育嬰率直線下降,嬰兒奶粉逐漸從牛奶的概念,轉變成所謂「母乳化」「接近母乳」或乾脆取代母奶。

餵母奶確實有一些不便之處。餵嬰孩吃母奶前後的預備工作比較複雜,年輕職業婦女抽不出時間來親自哺乳,餵母奶必須講究母親的營養補充。最近,醫界甚至有人強調餵母奶會傳染B型肝炎,而許多婦女又相信餵母奶會影響身材。兩相比較之下,假使嬰兒奶粉的營養成分不比母奶差,甚至「優」於母奶的話,為什麼還要餵母奶呢?

在種種不正確觀念的指引下,讓孩子食用嬰兒奶粉的母親果然增多了。醫界會在3年前做過一次簡單調查,發現當時的新生嬰孩中,餵母奶的比例已經低於5%!

在母奶與嬰兒奶粉的長期爭戰中,嬰兒奶粉居然能夠取得這樣驚人的優勢,使許多年輕母親自願放棄好處甚多的母奶,廣告攻勢應居首功。

雖然一些有良心的小兒科醫師一再強調,嬰兒奶粉應該視為藥品,不得像一般商品般任意做廣告,以免造成錯誤的印象,「鼓勵」父母使用嬰兒奶粉哺餵嬰兒,但衛生主管機關對此似乎一直不肯拿出辦法來。


應約東嬰兒奶粉廣告

廣告只是嬰兒奶粉促銷的諸多手法之一。許多促銷活動,譬如嬰兒健康比賽,不僅瞞過了一般家長,連許多醫護人員也被矇在鼓裏。臺灣地區每年都會舉辦嬰兒健康比賽,雖然小兒科醫師大都認為嬰兒健康沒有值得「比賽」之處,也無從「比賽」,但這項活動仍然持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涉及嬰兒奶粉商的宣傳工作。

每年嬰兒健康比賽的結果,食用味全奶粉的嬰兒總是囊括了前三名的大部分名額。吃味全奶粉的嬰孩真的會「比較」健康嗎?大部分家長似乎並不在意這個疑惑,味全則顯然達到了他們宣傳的目的。

醫師、護士和廣告是影響一般家長選擇嬰兒奶粉品牌的要素,除了各種廣告促銷手法外,嬰兒奶粉商當然也不肯放過醫師和護士。

在民國50年代,味全推出嬰兒奶粉時,就雇用了一批公共衛生護士,同診所、食品店及一般家庭推銷嬰兒奶粉。一般冢庭對護士的信任程度都相當高,請護士協助推廣奶粉確實是個好辦法。於是在民國60年前後,在國內售賣嬰兒奶粉的廠商、代理商及經銷商,幾乎都雇請了公共衛生護士,爭取嬰兒奶粉的市場。

但到民國66年,美國與世界衛生組織同時宣布,禁止再由護士與推銷員推銷嬰兒奶粉,而需由藥師向小兒科醫師推介後,由醫師指導使用。此後,在臺灣設有分公司的歐美嬰兒奶粉商,如嬰兒美、S126、力多精等,有些立刻完全辭掉公共衛生護士,有些則雖然保留有部分護士,也不再從事向一般家長推銷嬰兒奶粉的工作。

這項行動影響所及,大部分嬰兒奶粉廠也陸續放棄了公共衛生護士的推銷手法。到目前,國內除了味全外,似乎已沒有嬰兒奶粉商在聘雇公共衛生護士。

不設公共衛生護士後,婦產科和小兒科醫師的地位立刻重要起來。嬰兒奶粉商對醫師的「支持」一直不遺餘力。臺北醫學院院長董大成即曾公開承認,由於味全公司始終支持他的研究基金,使他願意長期擔任味全嬰兒奶粉的顧問。當醫師有弄璋或弄瓦之喜時,有嬰兒奶粉商會立刻送上2打奶粉,比起來還只能算是「做做關係」而已。


味全奶粉問題早就有了

事實上,味全公司在去年7月正式推出新AGU,不久便發現Beatrice供應的Cream Powder中磷的含量太高,使製造出來的產品,鈣磷比例倒置。

在各大醫院小兒科陸續發現抽筋病例,醫師懷疑與味全新AGU有關後,味全公司在去年12月新出廠的奶粉中添入碳酸鈣,企圖藉此拉高鈣磷比例。

可是,味全公司當時並未回收鈣磷比例不對的產品,因此一直到1月底事件揭發之時,各醫院仍舊可以收到可能是吃新AGU引起的低血鈣病兒。

1月25日聯合報刊出「嬰兒奶粉闖了大禍」的調查採訪前,味全公司與各醫院小兒科都很明白問題所在,可是就如一名教會醫院小兒科醫師事後向報社記者的說明:早已注意這個問題,也向味全公司反應過。小兒科醫師注意到這個問題,並不是向民眾反應。他們「理直氣壯」的認為,向味全反應就夠了。

在調查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味全平時向醫界「下功夫」的成果就顯示出來了。全省10餘家大型醫院小兒科都曾接到記者的詢問電話,但大部分醫師也都以極驚惶的口吻說:「是有這麼懷疑……但是,這不能亂說啊!」再三追問後,有些比較有責任心的醫師才承認:「無故抽筋、低血鈣的嬰兒的確從去年夏天以來多起來。」與味全新AGU出現的時間吻合。

不過,有些醫院態度神秘而且惡劣,不是以醫師沒空為理由,便是說不知道。高雄一家教學醫院和小兒科主任更肯定的說:「我們沒有看過這種病人」。他對當時在臺北、彰化、臺中、花蓮都已喧騰於醫院內的「味全新AGU可能造成低血鈣」的說法,也表示一無所知。

醫師的想法令人費解,事後有些醫師私下向記者解釋:「前途要緊」,意思是他們不願與味全「為敵」。公布「公共衛生危機」給民眾知道的責任,竟被看成是會妨害「前途」,我們醫界的道德及正義的水準,的確令人失望。

臺北一家公立醫院的資淺小兒科醫師在嬰兒奶粉事件後感嘆的說:「這麼一件事竟要靠記者揭發,而不是由資深教授及藥師主動公布,我們的醫界真可恥!」


廠商醫院猛下功夫推銷

當然,大部分小兒科醫師不願揭發味全新AGU的問題,未必沒有特殊的理由。味全推出嬰兒奶粉已有20年,國內又有多少小兒科醫師不曾受過味全的好處,沒有與味全建立一點關係?

不過,嬰兒奶粉商又發現,從醫師著手的效果還不及從醫院下手。根據一般估計,約有3/1至4/1的家長,選擇的嬰兒奶粉品牌其實是嬰孩在醫院時所用的品牌。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嬰兒室時餵養的非常順利,出院後如果隨便改換奶粉品牌,可能會引起孩子腹瀉或便秘,所以乾脆就用醫院所用的嬰兒奶粉繼續哺育孩子。

嬰兒奶粉商從醫院直接下手,還有一個好處:一網打盡當然要比各個擊破容易些。於是,大醫院成了嬰兒奶粉商的兵家必爭之地。

過去,臺大醫院辦過一次公開招標,打算從國內20多家嬰兒奶粉品牌中選取一種,統一供應該院的嬰兒室使用。意外的是,一開標才發現,所有廠家的底標都是「零」──大家都願意免費奉送。

這些廠家的意思很明白,他們都期望放長線釣大魚。只要能趁早掌握新生兒的「口味」,至少在嬰孩5、6個月大以前,他們都會吃相同的奶粉,父母也別無選擇。

不過,大家都有這種念頭,各大醫院可就苦了。廠家願意提供免費的嬰兒奶粉,醫院為了維持公平待遇,又該怎麼選擇奶粉來哺餵嬰兒室中的許多嬌客呢?

為此,各大醫院想出了不少花樣,盡量使每一位嬰兒奶粉商都能感到滿意。最簡單的法子是,譬如榮總和臺灣療養醫院,由嬰兒的家長自行選擇。


嬰兒喝豆花奶與雞尾奶

家長自行選擇奶粉品牌固然非常合理,對嬰兒室的工作人員卻也非常不方便。當嬰孩餵奶時間接近時,工作人員必須沖調多種奶粉,才能應付所需。因此,榮總的變通方法是,乾脆一次就沖泡出每個嬰孩一天分的奶水,然後分別放在奶瓶中冷凍保存,使用前才取出加熱與消毒。這種奶水送到嬰兒室時,表面常會浮現一層固形物,該院護士就把這種奶水戲稱為「豆花奶」。

臺大醫院過去的處理方式更為有趣。因為各廠牌嬰兒奶粉的營養成分差異很小,嬰兒室工作人員為了「公平」,乾脆將各廠家供應的奶粉全部混在一起,沖泡後哺育嬰孩。這種做法,連在該院出生的嬰孩都會認為公平。許多人為臺大醫院首創的這種奶水命名為「雞尾奶」

大部分醫院則採取輪流方式,按月供應一種廠牌的奶粉。雖然味全嬰兒奶粉的成分中,大約80%是進口的,但因味全打出了「國產」奶粉的商標,而為了輔導國貨,許多公立醫院就隔月供應味全奶粉,中間的月分則由其他廠牌輪流供應。

空軍總醫院是以嬰兒床位為基礎,部分床位固定餵食固定廠牌奶粉。三軍總醫院則按固定的床位,輪流按月供應不同廠牌的嬰兒奶粉。


向醫院「花錢」推銷奶粉

不管醫院以什麼原則使用嬰兒奶粉,奶粉商似乎都佔不到什麼便宜。於是在民國70年中,經銷嬰兒美奶粉的臺灣必治妥公司想出一個花招,花錢「購買」醫院嬰兒室使用嬰兒奶粉品牌的權利。


必治妥與馬偕醫院

必治妥先與馬偕醫院接洽,隨後在70年6月中旬簽訂了一項為期3年的「研究合作計畫」。雙方協定在3年內,馬偕嬰兒室使用的嬰兒奶粉全部由必治妥提供,相對的,必治妥則提出新臺幣720萬元做為研究經費,供馬偕增添儀器設備之用。

3年來,馬偕嬰兒室所使用的嬰兒奶粉,一直是必治妥提供的嬰兒美和優生奶粉。

必治妥與馬偕的洽談非常順利,因此到7月間,他們又進一步與國泰醫院洽商。國泰每月出生的新生兒數遠不及馬偕,結果,雙方「研究合作」的經費數額沒有談攏,但這個構想卻觸發了國泰的新念頭。


國泰醫院的模式

國泰將該院嬰兒室使用奶粉的權利分為10「股」,每「股」新臺幣20萬元,由各嬰兒奶粉廠家自行「認股」後,按「認股」的情形每月輪流使用不同的奶粉。當時,國泰的嬰兒奶粉「股權」分屬於S126、雀巢、嬰兒美、心美力、菲仕蘭、森永及雪印,其中S126認了3股,雀巢則佔2股。

必治妥偷雞不成,反而蝕了一把米。原來,國泰嬰兒室所使用的奶粉,本來就是出這幾種廠牌輪流供售,國泰醫院不過換了個名目,各廠家卻不得不付出這筆「樂捐」。

當時,也有奶粉商曾與長庚醫院洽談這件事,後來因為條件問題沒有談攏。


把嬰兒奶粉當成商品推銷

去年,馬偕的3年約屆滿後,目前改為一年320萬元,同時也採取分配制度,任由產婦自六種品牌奶粉中選擇,然後出奶粉商比例分攤「研究」經費。國泰目前則以48個月為期,由奶粉商認「股」,費用仍然未變。

最近,長庚醫院也採取馬偕的方法跟進,但「研究」經費較少。

這種嬰兒奶粉商與醫院聯手合作的作法,使醫院與嬰兒奶粉都充滿了商業氣息。對私人醫院和私人企業來說,這都不是什麼嚴重問題,問題是,嬰兒奶粉怎麼可以被視同一般的商品呢?

誠如每一種嬰兒奶粉在廣告中都會強調的,在嬰兒時期,除了母乳外,嬰兒奶粉是唯一的營養來源,而嬰兒未來的生長發育、疾病,甚至老化,都和他早期營養的選擇有相當關係。這正是大部分醫師強調嬰兒奶粉應該屬於藥品的主要原因。

美國在1969年決定,將嬰兒奶粉撥交食品藥物管理局管理,同時聲明它不是普通食品,必須由醫師指示食用。但在國內,嬰兒奶粉的管理一直很成問題。

約在3年前,高雄市衛生局會主動抽驗過一次市售奶粉,發現部分品牌奶粉的溶解度不符合國家標準,於是致函向衛生署請示處理的方法。

衛生署當時認為,奶粉的溶解度屬於品質問題,應該歸經濟都商品檢驗局管理,就以公函將這件事轉交給經擠部。沒想到,經濟部的覆函指稱,早在民國68年7月1日,商品檢驗局已將罐頭食品、嬰兒食品、醬油、味精與速食品五大類內銷食品,全部轉交由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負責,奶粉已與經濟部無關。

經濟部的解釋並沒有錯誤,但衛生署卻表示,衛生機構所能負責的,只是五類食品的衛生安全部分,對品質管制則無能為力。然而,經濟部在將五類內銷食品的檢驗工作轉給藥檢局後,已經取消了內銷公告,不再負責這五類食品的品管了。


衛生單位管理不力

嬰兒奶粉不論屬於罐頭食品或嬰兒食品,鄱在這5類內銷食品中。換言之,它的品質問題沒有機構願意管理。

事實上,嬰兒奶粉的品質有待管理之處非常多。最近味全發生的鈣磷比例事件就是其一。

另外,醫界許多人士都會指出,目前市售嬰兒奶粉的標示幾乎都有問題。譬如嬰兒美奶粉在3年前出問題時,前後兩種檢驗出的鈣磷比例差距頗大,其中一次並且不合國家標準;最近由於味全奶粉的問題,衛生署主動抽驗兩批市售嬰兒奶粉,分別送請兩個檢驗單位檢查,結果鈣磷比例又出現差距,而且有一批也不合國家標準。

當味全新AGU出問題畤,森永奶粉曾藉機大肆宣傳,衛生署立刻對森永提出警告。衛生署食品衛生處長劉廷英的警告是:「假使森永繼續這樣,我們將逐罐檢驗森永奶粉。」醫界人士大都了解這句話背後的意義:有幾種品牌的嬰兒奶粉能夠禁得起逐罐檢驗呢?

然而,這種現象對消費大眾卻顯然極不公平。衛生署難道不該逐罐抽驗每一種嬰兒奶粉,讓所有家長了解何種奶粉才是靠得住的奶粉嗎?成分差距太大的嬰兒奶粉,為什麼還要允許它們繼續內銷呢?

顯然,衛生主管單位的管理不力,也間接助長了嬰兒奶粉在國內的許多「不法」作風,使嬰兒奶粉得以完全壓倒母奶。


醫界要拿出良心來

味全事件發生以後,餵母奶的比例隱然又有重新抬頭的趨勢。這當然是個好現像。衛生單位能切實負起管理的責任,國內醫界也能拿出良心,為下一代多想想,讓餵母奶也能像過去嬰兒奶粉那樣風行起來,真正養育出優秀的下一代。

李師鄭、楊憲宏合寫。 原載國74年3月聯合月刊

※ 本文轉載自《我們不是天竺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