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毒大追蹤】無解難題,痛苦考驗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世紀之毒大追蹤】無解難題,痛苦考驗

1983年07月10日
作者:楊憲宏

戴奧辛在臺南地區焚燒廢電纜的飄灰中出現,這個十幾年來在世界各地頗具惡名的毒物,總算給證實了,臺灣並未幸運到可以逃過它的劇毒侵擾。

到底戴奧辛是什麼呢?相信一般民眾在多日來新聞媒體的集中報導下,只能歸納到一個「那又是一種危險化學物」的疑點,至於戴奧辛到底與大眾相關到什麼程度,甚至於對於戴奧辛與民眾自身的生活經驗將會有何種程度的牽連,便未必能得到清楚的概念。


誰來監視環境系統?

戴奧辛的課題,提供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層次不斷的升高的現代化工業社會,現代人在每日辛苦賺錢之後,是不是必要或是可不可能不斷去「認知」他生活經驗範圍以外的事務?戴奧辛這名詞對大多數人是陌生的,它的意義更是大多數人莫名其妙的。一個化學毒物的專家,可能要耗2個鐘頭去了解它,一個醫師可能要費半天去弄懂它,一個知識分子可能要拼拼湊湊零碎的「假以時日」去知道它,一個遠離知識的人可能一輩子也搞不清楚。

現代化之後的一切,對於民眾生活利益相關的,「知的權利」是一直被強調的;但是現代人對於類似戴奧辛一般危害自己生命的問題,到底要「知道」到什麼程度?在今天人類使用的化學物質超過50萬種,令人不安與莫名其妙的化學物質層出不窮的情況下,現代人對於確知自己的生活環境是否「健康」是很困難的。

國外專家研究每多一次發表毒物報告,國內消費大眾便多一次受到「驚嚇」,這種驚嚇經驗累積經常導向「誰來為大家監視生活環境」的疑問。

從國外的經驗,美國民眾對於環境問題的訴求不斷,透過所組成的各種壓力團體監測環境,歐洲國家民眾更把環境問題直接訴諸政黨解決。社會壓力一直是解決被汙染的生活環境的積極動力來源,官方自覺與實業界的社會責任感當然也有貢獻,但在經濟利益的平衡考慮下,後兩者的角色顯然是被動多了。


看不見「報償」的工作

奧辛事件,目前由行政院所屬各單位會同決定可能解決辦法。事實上,由於大眾期望傾向於快速解決戴奧辛汙染問題。認知與分析問題的重心可能極度偏於消除民眾疑慮的導向,對於長遠的生活環境健康的保障,未必能提供出有效的辦法。原因是,危害健康的毒物,並不是只有戴奧辛。眾人合力趕走了戴奧辛,並不意味著,臺灣地區的環境問題便改善了。事實上,解決了戴奧辛之後。還有更多更多的瑣碎討厭的工業毒物,等著大眾合力去除。

反汙染、清理環境的工作者,經常遭遇的困擾是,這是一種幾乎看不見「報償」的工作,投資數十億,可能未必有成果,最好的結果是,現代人又得到了清潔的陽光、空氣、水,而這些經常是給人看成是「應得的」,而未必給眾人認知成努力所得的碩果。也因為改善環境工作只是這種「千秋萬世事的本質」,而不會提供任何近程效果,對於任何政府與決策機構,它並不是太受歡迎的課題。因此,公害侵襲的問題,也常被留置到「重傷害」才比較可能得到妥善安排,這種情形幾乎是全球性的趨勢。


脆弱的公衛維護能力

30年來臺灣的工業猛進,許多難度高、矛盾大的大眾生活有關問題都緊隨而至。4年前的「多氯聯苯」事件是近年來最慘痛的一次,但是主管單位似乎並未從這次事件學得多少教訓。戴奧辛的事件掀開之後,衛生單位自承無足夠的公共衛生流行病學資料可追、檢驗單位無足夠的能力檢定微量毒物,似乎又跌入當年「多氯聯苯」事件的反應模式中,事情發生了,才說不能、不足、不夠。戴奧辛自1970年已成了問題,1977年已證實與焚燒化學廢物有牽連。而灣裡濃煙已燒了這麼多年,才終於確定嚴重有害。

單一解決多氯聯苯,單一解決戴奧辛,什麼毒物釀出了問題,便著手防備什麼毒物的作法是不足取的。衛生署環境保護局成立之後申明工作方針指出,研訂各項環境保護法令、引進環境保護新科技、建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加強有毒化學物的管理。這些是「目標」,但同時也可看出目前還做不到的領域到底有多大。也可看出目前主管衛生環境的單位,在監管維護環境品質方面的能力有多脆弱。


不可免的負擔與代價

臺灣地區民眾對於潔淨環境的要求愈來愈迫切,而環境工作經常與國家經濟利益又多有衝撞,如何在兩者之間求取均衡、滿足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環境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史威爾,3年前來臺灣協助調查毒物資料時說過,清除了汙染,弄倒了經濟,絕不是環境學家所願看到的。史威爾的話可以說是先進國家痛苦經驗的結論。臺灣地區近幾年來的熱門話題,經常是,討論經濟時,一切經濟觀點為重,討論汙染時,一切汙染觀點為重,很少能做好詳細的、有根據的多方因子決定的利益——風險平衡考慮(Benefit—risk balance consideration)。戴奧辛事件除了汙染之外,急待解決的,包括補充年需銅量4/1的成本問題,1萬5000從事燃燒電纜維生的業者可能醞釀的社會問題,似乎都不是容易得到答案的。

將來戴奧辛事件,到底會歸向何種結果,任何決策都將難免帶有相當的負擔與代價。這封有關方面而言是一次考驗,也將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驗,因為只要臺灣的工業化繼續升級,將來的汙染問題也會更加複雜。多方面利益冒險平衡考慮也將更加必要,為了應變將來更詭異的問題環境場面,把戴奧辛事件,看成是一次「演練習題」的機會,積極謀解決,掌握機會在觀念上溝通、教育社會大眾,對將來的生活環境才能有實質助益,如果只是企圖速謀平息戴奧辛單一問題,僅做表淺作業,那將來,又見汙染的痛苦可預期的會一再重現。

原載民國72年7月10日民生報第1版

※ 本文轉載自《受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