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線上的走索人
──在廢物燃燒的毒煙下檢取金銀銅鐵錫應有的沉思
在行政院禁止進口、焚燒廢電纜的第30天,走進黑鄉似的臺南市灣裡。烏雲似的濃煙仍在天空凝聚不敬,墨綠色的烈酸液還在村中小排水溝裏漂浮。在此前2天,監察院已宣佈調查行政院所屬有關單位在處理廢電纜上的行政責任。
濃煙下,有灣裡人在灰堆裹檢銅、鋁、錫、鋅;綠酸液裏,有灣裡人為金、銀忙碌。這就是教灣裡人狂熱數10年不疲的「黃金路線」所造成的生活方式──一種把自己的生活環境弄成垃圾堆的生活方式。為了「黃金路線」,灣裡人甘願呼吸臭酸空氣,任陰溝流水死黑,不介意腳下土地已經焦褐無生機,自甘為「黃金線上的走索人。」,灣裡,一個清麗雅致的村名,曾經美麗過,海濱落日、魚池人家、寂靜鄉間小道,如今已是盡成煙雲了。灣裡路上,重卡貨櫃日夜不休隆隆來去,把所有一切都輾碎了。
本月11日,衛生署環保局兩位高級主管密訪灣裡,他們從臺北帶著疑問,來灣裡找答案。華航清晨7點50分的飛機上,有來自民間的專家隨行。他們心中有一個同樣的問號:像灣裡那樣,人為了「黃金」殘殺環境,然後,數十年過後,人又為了環境,斬斷了「黃金路線」。難道說,這裏面就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讓人既有黃金,又有環境?
從他們手上所收集的一疊疊外國新資料看來,只要方法正確,黃金與環境是可以兩全其美。
灣裡,正確的說,那批灣裡人早期以處理臺南機場報廢器材起家。民國60年代,由於電子工業時代來臨,黃金電路普遍採用;加上越南戰爭大量報廢的軍用通訊器材,替臺灣廢五金器材回收業者開闢了這條我們所謂的「黃金路線」,回收金銀、錫及其他貴重金屬的小型電子廢料處理場。一時之間多達3、400家,形成了臺南到高雄之間以灣裡為中心的新興事業,並在國際金屬再生工業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
估計從民國69年以來,我國每年出非鐵廢金屬再生所得的金屬及其化學品,總值超過新臺幣60億元;若再加上拆船廢五金在內,由金屬再生所得產品總值,每年超過新臺幣260億元。
回收廢五金受益最大的是以灣裡為中心地區的民眾。灣裡選出的臺南市議員蔡宗成指出,高雄關去年光是回收五金進出口,關稅收益就高達新臺幣37億元;如果說禁燒廢電纜可能影響10萬人生計,全面禁上廢五金進口的影響可能高達40萬人。他說:「灣裡很難割捨這條『黃金路線』」。」
面對「世紀之毒」戴奧辛的威脅,灣裡回收廢五金業者仍然繼續燃燒廢電纜、廢電子器材。他們為了逃避鉅額罰金,養了大批狼犬,甚至組成「守望相助」隊,鳴笛示「警」。
臺南市衛生局「捕煙小組」組員蔡文雄困惑地說:「打電話請我們來抓燒電纜的是灣裡人;勸我們網開一面,從輕發落也是灣裡人,真是左右為難。」
近一個月來,彎裡人依舊舌躍至高雄半屏山下「美國垃吸」貨櫃公倉標售場,他們不再眷顧那些需要衛生警察押送的廢電纜,對那些需要切結處理的電子器材,興趣也逐漸冷淡。
站在貨櫃集散場的烈日下,灣裡人跟著戴斗笠、穿白色制服的海關人員,盯著鋼剪剪開的貨櫃,清點堆高機上下拉出貨品,與進口商討價還價。「輸贏就看是要不要用燒的貨品,如果是電纜線,就沒有什麼賺頭。」
長久以來,以灣裡為中心的廢五金回收業者,一直把這項交易當作是「賭注」。進口一批台貴重金屬量高的貨品就撈一筆,買進次級品就註定賠本。這是廢五金回收業一直無法升級的關鍵。
工業技術研究院礦產研究所選礦及浸漬室主任龍村倪說:「把廢五金回收當作『賭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認為,灣裡老一輩把廢五金當垃圾處理的觀念已經落伍,灣裡第二代應該用企業眼光來經營。
龍村倪經常到灣裡跟年輕一代溝通這些觀念。他在竹東的研究室地板上,到處堆著灣裡帶回的破碎電話機、粗黑廢電纜、綑網線、IC電子板及雜亂電子器材。翻開茶几上成堆的廢五金回收外國資料,他說:「先進國家已經把這一行當作一項工業,經常有研究論文發表,我們不能老是停留在手工階段。」
目前先進國家處理廢五金回收已經走向自動化作業,但是仍然輸出一些需靠手工分類處理、污染性高的「垃圾」。
暑假期間,灣裡到處可見蹲坐打工的學生,忙著敲電話機,拆電子器材,切割馬達,剝電線;家庭化工廠一家大小動員。但是,這樣的作業方式終究溝不上工業的標準。
臺南市議員蔡宗成認為,政府應考慮將灣裡規劃成廢五金回收專業區,編列工業用地,解決融資問題,引進切割,輾碎分離機器設備,從根本上杜絕燃燒廢電纜的問題。
對於這項建議,龍村倪指出,廢五金回收業者缺乏像當年拆船業那樣具有企業眼光的人才,灣裡恐怕很難突破目前轉型期的困難。
一位設廠多年,具有眼光的業者指出,廢電纜不是不能燒,而要看怎麼燒。理論上利用攝氏1500度以上的高溫,再加上二次燃燒處理設備,應該可以解決「戴奧辛」的污染問題。
目前他的工廠裏已經有一套密封焚化設備,燃燒廢電纜、電子器材,然後再把這些燃燒後的煙塵,密封出口。他指著焚化爐旁一桶桶類似芝麻糊的產品說:「這是燃燒後的『掃集塵』,裏面包括許多污染物質,我們進口後燃燒處理再出口,對周遭擊境無損。」
這位業者早年曾從廢黃金電路電子板上,淬取提煉黃金;因此他擁有部分在臺灣地區居於領先的回收廢五金技術。最近他更花費美金15萬元,購置一套電腦設備,分析測試進口廢五金中的稀有金屬含量。他說:「進口廢五金中到處是『黃金』,問題是你有沒有技術去拿。」
灣裡燃燒廢電纜擴散「戴奧辛」的事實,至目前為止,並未讓當地民眾割捨那條使他們賴以維生的「黃金路線」。行政單位應積極運用密集的資金、技術、智慧,協助灣裡人守住這條「黃金路線」。
以犧牲環境代價來再生「黃金」的時代應該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要研究的是:如何「要環境,也要黃金。」
翁台生.楊憲宏合寫原載民國72年8月12日聯合報3版
※ 本文轉載自《受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