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西海岸】養殖王國 「全面結束」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離別西海岸】養殖王國 「全面結束」

1984年12月08日
作者:楊憲宏

去年臺灣地區銷日鰻魚破3萬噸,金額共84億元臺幣,達到20年來臺灣鰻魚養殖的最高峰。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項佔臺灣漁產輸出總值3/1,且養活全省十餘萬人的高經濟產業,可能面臨「全面結束」的危機。

「臺灣區鰻魚產銷連繫小組」召集人蔡能日前率團赴東京與日本「鰻魚輸入組合」談判未來雙方的鰻魚貿易。可是,執行秘書黃顯仁指出:「本省鰻魚輸日前途,恐怕只能再維持5年。

黃顯仁的話並非危言聳聽。鰻魚外銷價格從過去每年平均每公斤接近400元的高價,逐年滑落到今年平均每公斤只賣226元,困敗之象已暴露無遺。

臺大動物系漁業養殖教授陳弘成說:「現在養鰻,光只飼料加上鰻苗,就佔去成本的70%,再低價出售。何來利潤?」以今年為例,養殖戶每公斤鰻魚平均只有28元利潤,如果再把土地租金、資金利息與電力等消耗性成本計入,鰻魚養殖已真正到了虧本邊緣。

造成這種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鰻魚所需特殊飼料「白魚粉」的市場一直受到日本商社的控制。我們的業者向日本買進高價白魚粉來養鰻,然後再以飽受殺價的低價成鰻輸日,難怪有人說:「我們簡直已成日本的鰻魚『加工出口區』。白白出賣廉價勞力為人做工而已。」

白魚粉是由鮪魚系種的魚做成的飼料,是鰻魚成長所需營養的來源,日本商社最近幾年收購了蘇聯的產品,掌握了世界白魚粉60%以上的市場,陳弘成指出,臺灣鰻魚業者等於被日本「掐住了喉嚨」。

最近幾年,日本學界更積極發展「養鰻溫室」努力克服日本低溫劣勢,雖然國內部分漁業專家認為,溫室養鰻肉質不佳,沒有前途,可是一名有20年經驗的養鰻業者,最近訪日歸來,卻透露了完全不同的訊息。據日本最新情報指出,「養鰻溫室」可以在6個月內,養出臺灣地區需12個月才能育成的成鰻,並且還可密集養殖的方式使每公頃養300噸,比臺灣地區目前每公頃只養30噸,多出10倍。

從這樣的情況分析,臺灣地區2000餘公頃的鰻池,大部分都需在未來5年內從事轉作。可是這麼巨大的變動,漁民與有關機構目前並未達成應變的共識。一名飼料業者說:「我們辦理講習會,告訴鹿港、雲林、布袋、屏東的漁友,要早作預備,可是大家除了對吃酒席有興趣外,什麼話也聽不進去。」

臺灣地區長久以來贏得的「鰻魚王國」之名,已走下坡,其實情況之惡,不僅於此,整個養殖事業已走到不大幅改革就永無遠景的地步。

30年前,臺灣漁業的生產結構是,遠洋、近海、沿岸、養殖四足鼎立的狀態,工業發展後,沿岸漁業逐年沒落,民國70年,只餘佔總漁業產能3.4%的成績。農業經濟專家認為,這是「沿岸海水污染的後果」。

最近幾年世界各國紛紛宣布200浬經濟海域,我們發展遠洋漁業也受挫折。養殖,本是今後漁業重點發展之所繫,臺灣地區的養殖科技水準也因迅速增長而成了各方學習的對象,可是,國內許多養殖專家卻表示了十分悲觀的看法。

當屏東林邊養殖業最盛的那幾年,一名日本水產學家在走過林邊海岸後對中國朋友說:「你們這裏的養殖沒有遠景。」他的評語並非無據,因為林園石化工業區只離當地12公里每日排出無以估計的污染物。林邊「半鹹水」養殖池所需的海水,逃不過被污染的命運。

今年10月,日本「海外養殖協力財團」的養殖專家加福竹一郎博士,訪臺1個月,通訪漁村,離臺前留下一份「客氣」的忠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段話是:「臺灣養殖事業毗辨工業開發地,如果不趕快立法管制,不僅會引起種苗大量死亡,甚至可能造成連養殖出來的魚類都不能食用的悲劇。」

他的意見充分代表了日本消費者的關切。臺灣的養殖魚產還想輸日的話,污染問題必須徹底解決。一名養殖學者的一句感嘆話教人聽了難過,他說:「我們會變成只空有一身號稱世界級的養殖絕藝!污染情況如果繼續惡化下去,儘管養殖科技水準日日提升,也於事無補!」

過去3年,臺灣地區28條主要河川污染嚴重的結果,會使漁民蒙受34億元新臺幣的損失。

而去年一年,屏東新港、高雄林園、臺南鯤鯓等地區發生的蝦苗大量死亡事件,更迫使大部分養殖戶不得不停止生產。

根據農業單位最近在南部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高雄地區草蝦繁殖場用水中的重金屬含量,遠超過日本水產用水及美國沿岸水的含量基準。農委會漁業處副處長李健全說:「臺灣過去10年來所締造的每年11%的養殖業成長率,是用相當高的代價換來的!」

最近幾年,東南亞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在養殖事業上躍躍欲試,日本商社更與中共在中國大陸東南海岸「合作」養鰻,可以預見,威脅已逐年加重。

臺灣地區的鰻、蝦外銷量,合計佔漁業總輸出的一半。過去興盛時代,錢賺得愉快,如今面臨撤退,愛的教訓也特別重。陳弘成說:「我們將來絕不可再只養1、2種水產,應該轉型為多元化、高經濟養殖。」

石斑、金日鱸、紅槽、黑鯛、斑節蝦,都是值得開發的項目。在黯然收拾養殖頹勢的此時,前面透著的這點曙光也許仍然值得安慰。一名養殖專家說:「我們有的是技術,而漁民一天24小時侍候魚池的精神,更是別人趕不上的。」能否再創養殖業新時代,就看我們自己是否懂得把握與調適了。

夏迪、楊憲宏合寫 原載民國73年12月8日聯合報第3版

※ 本文轉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