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麴毒素入侵】《附錄二》致命雷式症候-黃麴毒素是重嫌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黃麴毒素入侵】《附錄二》致命雷式症候-黃麴毒素是重嫌

1975年10月18日
作者:楊憲宏

國內生化學家及小兒科醫師已經開始對近年來頗為致命的小兒疾病「雷式症候群」(Re-ye’s Syndrome)與黃麴毒素的相關性展開調查工作。

臺大小兒科教授李慶雲是國內發現第一例「雷式症候群」的醫師,「雷式症候群」到目前為止仍不知確實發病的原因。李慶雲教授指出,應該是與濾過性病毒感染相關,不過他說:「從流行病學上看,我們覺得環境因素似乎也很重要。」黃麴毒素是被列為首要懷疑的對象。

自1972年「英國醫藥期刊」發表一篇「黃麴毒素與雷式症候群」,美國、捷克、紐西蘭、及泰國、印尼等國家都相繼有論文發表。1979年美國醫師雷恩發表在「小兒科學」期刊上的「黃麴毒素B1在雷式症候群中扮演的角色」所做7例病理解剖,其中有6例肝臟中證明有黃麴毒素的入侵。

「雷式症候群」是一種小兒腦、肝聯合病變。病兒出現腦水腫、肝腫大、脂肪變性、神智不清的症狀。死亡率高達50%,李慶雲指出,臺灣地區10歲以下小孩每10萬人中有10人發病。比美國病人多,而後果也更嚴重。

由於臺灣地區處亞熱帶,黃麴毒素在環境中存在極為普遍,在食物中也經常出現黃渠毒素污染。李慶雲教授認為有必要對這種狀況作調查。

去年底國內小兒科醫師曾經討論目前雷式症候群,除對日益增加的病人表示關切外,也極感迫切必須尋找原因。

李慶雲教授指出,泰國是黃麴毒素盛行區他們的雷式症候群的病人高峰往往出現在農產品豐收之後,此時黃麴毒素最猖獗。這現象認為是黃麴毒素與「雷式症候群」可能相關的重要證據。

臺北地區的雷式症候群病兒,大部份來自臺北縣,李慶雲表示,與郊區有關的環境因素,應該都列入檢討。農藥、工業汙染是在緊接者湖渠毒素之後的重要「嫌犯」。

這幾年黃麴毒素汙染臺灣地區的吃食環境,一再引起社會廣泛關懷。這個在動物實驗中只要1ppm濃度的量就會引起癌症變化的毒素,數年來儘管大家耳熟能翔,但面對:「到底誰還受害了?」卻一直提不出有力的證據。

多年來肝癌是黃麴毒素的重要「罪證」,可是一直苦無完全證據。「雷式症候群」是小兒重症,在臺灣地區發病年齡比外國統計低很多,死亡率比外國高,病人數比外國統計多,未死病兒中有一半至3/1的病人,腦部留下後遺症成為腦性痲痹病人。在國外普遍重視病因可能是黃麴毒素時,臺灣地區又正式黃麴毒素肆虐之地,的確有必要趕快查明黃麴毒素的角色。

李慶雲表示,臺大醫院自年初開始,已經進行收集病人檢體並與臺大醫院生化科合作調查,最近病人數目有上升趨勢。他希望能夠透過院際合作,趕快把工作做好。

黃麴毒素過去一般人印象裡只與大人肝癌有關,現在它的相關性已入侵到小兒身上,的確值得政府有關單位注意,管制黃麴毒素應該有一套更積極的辦法。

原載民國74年10月18日聯合報第3版

※ 本文轉載自《我們不是天竺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