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一個在台南地圖上幾乎被人遺忘的名字,一個只有27,221人口,且逐年人口外移嚴重,幾乎只剩老人和野狗的地區。這裡有全台灣最大的虱目魚塭,信仰最虔誠的廟會文化;台灣早期企業家,俗稱「台南幫」的故鄉。而學甲濕地所吸引的黑面琵鷺已經超過七股濕地,是下一個重要生態保育區;但先天不良的地理環境,始終吸引不了經濟投資,因為缺乏工作機會,這邊的年輕人選擇到外地打拼,並且永遠離開故鄉,只留下那些走不開的,或是對故鄉情深義重的…傻瓜。
一份對環境的責任 郭永林12年植林護學甲
62年次的郭永林就是這樣的傻瓜,從29歲開始,在現在的「學甲濕地」堤岸邊,種下第一批紅樹林,因為對故鄉的使命感和自然美景的欣慕,他決定不等政府行動,用一個人的力量證明愛鄉的心,至今已經種下超過數公里長、超過3米高的大片紅樹林。在政府還沒意識到低漥海岸地的危機時,在生態保育協會出面保護沿海生態區前,繁榮茂密的紅樹林已經默默地守護學甲海岸地,並且悄悄復育濕地的生態系統。郭永林說:「這一點都不好玩,我做這些絕對不是因為興趣,而是對環境的使命感」。
超過12年的時間,用一個人的力量,僅僅靠一台破破的摩托車,全家人包含妻子和小孩都覺得他瘋了,但他還是不理會,一個人堅持地每年種下紅樹林,近年來因為社交網路的興起,運用FB的力量,一口氣成立了3個粉絲團「台南-學甲人」、「我是台南-北門鄉人」、「我是台南-將軍人」;其他如「阮是麻豆人」、「將軍漚汪文衡殿」正積極經營中,不只提高了過去偏鄉人對在地的認同感,也打響了小地方的知名度。
奉獻所有 只求家鄉的美好被看見
白天在工廠上班,有時還必須值夜班,放假有空的時間,通通投入社區志工活動。2013年最後一天,筆者與郭永林約在學甲國小前,想要跟著他走訪學甲的文史路線,看看不一樣的學甲風貌,意外發現原來這個被觀光客與專家學者遺忘的地方,竟然深藏不露,擁有不為人知的深度內涵,絕非只是一個沒有文化、歷史的窮鄉僻壤,也並非只有虱目魚丸可以登得了檯面,需要用一整天的時間細細品味,瞭解她的過去、現在、未來;幸運地話,讀者還有機會可以親手種下紅樹林水筆仔,為濕地歷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學甲有可能是受到詛咒,這裡實在是最不適宜經濟發展的地方」,生性幽默但對故鄉有一籮筐苦水,卻又捨不得離開,從小生長在學甲區,即使結婚生子後,還是決定在這邊定居,為家鄉做一些事。「如果想賺錢的話,我大可以選擇搬到南科附近去住」,郭永林瀟灑地說。因為看見家鄉日漸凋零的衰敗,不忍心就這樣隨她而去,所以甘心忍耐拮据過日子,投入所有心力當義工,不求任何回報,只希望可以將學甲的美好傳遞出去。
土壤高鹽分生存靠養殖 黃色真鴨最療癒
學甲的地質是不利農作物的高鹽分土壤,因此養殖業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身兼文史工作與生態解說員的郭永林,指著鄰近的養鴨場說:「工業有代工,畜牧業也有代養,這是代養的養鴨場。」看著大片金黃色的鴨子寶寶,一隻隻排隊下水,真的有種療癒系的感覺。他接著又補充一句:「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都市人要瘋黃色小鴨,這裡就有一大堆真的黃色真鴨,夕陽時還更漂亮」。原來養鴨場的水塘可以兼養吳郭魚,虱目魚和台灣鯛就是學甲最為人所知的特產。
只是近年來,學甲虱目魚塭與上海水產簽下契作合約(320戶學甲虱目魚養殖戶,透過學甲食品公司,和中國上海水產公司簽契作),主要的虱目魚產即將運往中國內地,只剩下一小部分可以留下。養殖業常年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郭永林的爺爺奶奶就因為水質受到重金屬汙染,而生病過世,在地人得到「烏腳病」的案例不計其數。
築堤抗水災 還得紅樹林護堤
每年天災總讓台南地區人民人心惶惶,也因此郭永林特別注重濕地的保育。我們走到「學甲濕地第一賞鳥區」,他指著大片的紅樹林告訴筆者:「這些都是我從將軍河口摘下種子,重新在這邊種下的」。
因為地勢低窪,每年颱風總是造成嚴重水災,政府為了防災所以興造人工堤防;看似阻擋了漲潮的水勢,但卻破壞的濕地的生態,一旦河水強烈沖刷,人工水泥還是不敵天然力量,當我們經過的時候,已經看見許多堤防破洞。
紅樹林種在人工堤防前面,率先阻擋了河水沖刷,樹木的根緊緊抓入土壤;魚類有了棲息的地方,沙洲上招潮蟹的洞穴說明了頻繁的生態活動,鳥類回來了。大家總說環境工作短時間內看不見效果,但這麽多年來,河川漸漸穩定,大量的氧氣分送給地球上的每一個人,看不見的不代表沒有發生。若不是郭永林告訴筆者,我可能也像所有觀光客一樣,以為這些水筆仔是天然自動長出來的。
鄉村就愛熱鬧廟會 都市人遺忘的廟宇文化
學甲不只有濕地美景,豐富的廟宇文化令人驚訝,筆者向來對民俗信仰較為陌生,隨著郭大哥走進已有187年歷史的「後社集和宮」,其中最聞名的是「上白礁祭典」的蜈蚣陣,主要由155人工扛轎,加上鼓手等樂師,有近200人的陣仗,從古至今,皆是人工扛轎,一定是155人,即便是人丁漸漸不足,每年的蜈蚣陣還是學甲的大事。
「都市人總是覺得廟會很吵,拒絕接受這種由早期民間發展的文化;但對我們鄉下來說,生活過於安靜平淡,往往最期待的就是敲鑼打鼓的辦熱鬧」,聽到郭大哥亦嘲亦諷的分析,令我深深反省以台北人自居的文化,是否過於解構、忘本。鄉間的古廟,處處都是驚喜,這間以檜木搭建,用木條窗櫺及兩片彩繪木牆作為門面,甚至有古蹟彩繪名家潘岳雄的落款。兩側的「太監門」建築造型,讓郭永林直呼這是少見的珍寶。
學甲出顯貴 廟宇對聯現企業家精神
12月底的冬季,學甲卻有24度高溫,炎熱的氣候加上濃濃的人情味,讓小旅行的每一步都令人充滿感謝。另一間大有來頭的「鎮安宮」則是政商名要的經典聚集地。早年因為「台南幫」(由台南出身的特定部份企業家,以及其於工商業發展成果之統稱)對家鄉的回饋,興建了這間頭港鎮安宮,走進廟宇不只佛像金碧輝煌,牆上的落款一個比一個重量級,例如有李登輝、孫運璿、吳三連、林洋港、謝東閔、邱創煥。
其中暗藏玄機的是正堂天花板的兩側,寫著不屬於廟宇的對聯,而是成功企業家給後代的訓勉「勤儉、耐勞、堅忍、寬容」以及「慈悲、博愛、懷德、恆心」。傳說中風水極佳的「烏鴉落洋穴」則屹立著早期企業家的祖厝,簡潔、寬敞的紅磚式建築樓房,縱使已經不再有人居住,但仍象徵學甲人不忘本的精神。
少了過度開發 保留純樸信仰 學甲人愛鄉不計較付出
學甲看似一點也不起眼,但因為少了過度經濟開發,這裡保有最純粹的信仰與純樸。郭永林開玩笑說:「我們實在是太窮了,所以只好自己幫自己」,不同於大都市的市儈,學甲人不吝付出,所有廟宇的活動都是志工自掏腰包;從來不奢望政府可以幫忙什麽,學甲正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存活。
郭永林從一個不懂攝影、電腦的小人物,用一股熱情力量讓更多人看見學甲這塊珍寶。對於觀光客風靡的台南府城文化,曾在台南市唸書3年的郭永林認為,靠海的學甲、北門、將軍地區,完全不同於府城的富饒。先天的海水地質,這裡的人更加刻苦,必須與自然對抗;王爺文化帶給在地人希望、信仰和謙卑,但因為人的單純善良,可以不計較付出。自然是最值得投資的資產,學甲人沒有錢,但是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