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埋場的樂聲 垃圾製樂器樂團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掩埋場的樂聲 垃圾製樂器樂團

2014年01月16日
摘錄自2014年1月16日This Big City 城事,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外的卡特烏拉鎮(Cateura),建基於巨大垃圾掩埋場上,每天都有1500噸垃圾運來此處丟棄,當地人家超過2500戶,主要以回收垃圾轉賣為生。在這個「樂器比房子貴」的貧民窟,音樂原本是不可能在這裡飄揚的。

自從查維茲(Favio Chávez)8年前來這裡擔任環保工程師,組成了「再生交響樂團」(Recycled Orchestra),將看似毫無價值的垃圾組成樂器,讓孩子和大人從音樂中重拾自己的人生與尊嚴。有些人也會演奏樂器,小提琴、大提琴、薩克斯風、套鼓材料全都來自手邊的廢棄物,製作過程可能花費數週,充分發揮各種創意,例如空油罐做為大提琴骨架,或是拿X光片做成鼓皮。

隨著追蹤樂團從發跡至今的紀錄片《掩埋場樂聲》即將推出,這段故事也將傳遍全球,執行製作Alejandra Amarilla Nash表示,「這部影片突顯當代貧困與廢棄物兩大重要議題,但也同時歌頌人間希望,呈現音樂改變人們的力量」。

這部紀錄片希望發揮外展力量,將此計畫推行至世界各地,經費則來自Creative Visions基金會(鼓勵以藝術改變群眾的非營利機構)、麥克阿瑟基金會,以及Kickstarter群眾募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