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介紹:不知道,《看見台灣》之前,原來台灣有這樣的美麗與破壞!不知道,《看見台灣》之後,原來我們還有更多功課要做!不知道,《看見台灣》之餘,我們的行動,真的可以讓「看見」變得不一樣!
「繼續『看見台灣』」是本站與低碳生活部落格合作的專題,希望您們,看見之後,看得更深更遠更廣,讓「看見」更有力。
每一次消費前的思考,同時代表著對生產者、生產環境和世界經濟體系的關懷。
走進電影院,在售票口買了兩張《看見台灣》電影票,開場前先繞到便利超商買罐瓶裝水與巧克力,隨後,電影開始播映,你隨著齊導的鏡頭遊覽台灣高山、海洋、湖泊、河流、森林、稻田、魚塭、城市等景觀,讚嘆台灣如此美麗,也為這塊土地的累累傷痕氣憤。看完電影、滿懷感動,你走入鄰近的超市,買了空運來台的新鮮水果,為了湊滿額贈禮,又多挑了幾樣點心,感覺賺到了,最後點一杯美式咖啡帶走,雙手提袋滿滿,無論身心都收穫豐碩。
等等,當你每次掏出錢包時,是不是忘了一些事?
隨著紀錄片《看見台灣》下片,政府的「搶救台灣」熱潮似乎也消褪了;閣揆江宜樺指示成立的國土保育小組消息漸淡,曾喧騰一時的清境農場違建也只剩下熱鬧迎新春的新聞。當政府的治國口號與義憤填膺「下片」時,國土保育、搶救台灣又被推回「每一個國民」的責任。
好吧,既然握有國土規劃大權的政府部門偷溜下台,那麼「每一個國民」只好先從日常行為來提醒官員,這齣戲必須演下去。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有意識的消費。
有意識的消費?
「我每次消費都是有意識的啊!」也許你會這麼抗議,但你的意識是停留在「選擇喜愛的排名」,還是「思考商品的社會責任」?
其實台灣實行環保標章已行之有年,消費者多認得那一片葉子包裹著地球的圖案,此外還有經濟部能委會的「節能標章」以及經濟部水利署「節水標章」等,協助消費者辨識有利環境的產品。而「綠色消費」主張「低污染、可回收、省資源」的口號,也算是朗朗上口的時代口號,我們有強烈的購買慾,但又希望付費帶回家的每一項商品能降低對環境的破壞,只是這樣的道德感,真的足夠驅使消費者改變消費行為嗎?
長久以來,產品開發者對於消費市場的環保考量停留在設計與製造階段,期望儘可能在產品製造、使用、甚至廢棄、回收等方面,對環境的傷害能降至最低,卻未將心思用於提高人們環保意識態度與消費的社會責任。
過半的消費者願意支持
根據香港市務學會通訊所刊登的一項調查,尼爾森公司曾在2011年於全球56個國家抽取28,000名消費者進行研究,有66%的消費者喜歡有社會承擔的企業,並有55%的亞太地區受訪者表明他們願意付出更高的價錢購買有社會承擔的企業生產的產品。若從受訪者年紀來看,在15歲至39歲年齡組中,51%的人願意支付更高的價錢購買有社會承擔的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服務。
這項研究讓我想起 iPhone 熱潮席捲全球時,生產夥伴富士康卻頻頻傳出員工跳樓的消息。當時我曾和朋友感嘆,我很滿意這台智慧型手機,但若有公司能夠以更友善對待員工、減少環境破壞的方式生產同類型手機,即使價格高於兩倍,我也願意購買。我的願望實現了,去年九月荷蘭研發團隊瓦格協會已經發表了全球首支公平貿易手機「 FAIRPHONE 」,強調原料取自非武裝衝突地區的礦物,製造的員工也受到公平對待,且價格並未高得離譜,我期待台灣能早日進口。
先前我所提到的環保標章,經由政府大力推廣、祭出各種現金回饋策略,消費者多已認同。與其買一台便宜但能源效率差的冷氣,不如一開始就多花點錢,買貴一些但能源效率高的冷氣。透過這樣的消費型態,消費者努力練習「延長消費效力」這件事,「消費」不只是當下必須從錢包掏出來的錢,未來使用冷氣的每一天所耗用的電力多寡,都要看他們那次的消費行為是否選擇了高效率的產品。
「物超所值」或「物有所值」?
但減少了現金回饋、節能省錢等誘因後,你的消費行為該是「物超所值」還是「物有所值」?回溯去年的食安危機,假米粉、假油、假麵包、假果汁……,我們除了憎恨商人惡行,也明瞭消費者始終缺乏「一分錢一分貨」的等值觀念。這麼說並不是為廠商與監督不周的政府單位卸責,也不是強調貴就是好東西,而是心疼堅持生產優質商品的廠商,當消費者一心追求「物超所值」,期待以較低的價格購物時,不但促使業者動手腳滿足各種不切實際的消費期待,也壓迫了優質廠商的生存可能,劣幣逐良幣莫過於此。
這樣的消費概念並不是在「捐款」支持好商家、好企業,而是用「交易」建立起持續的貿易關係,緩慢卻堅定的推動經濟體系改變。
消費者必須轉變,我們辛苦賺來的鈔票,不能只是滿足自身需求,還要能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我們選擇商品如同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期望產品的製造者和自己擁有相同的社會價值觀及信念,所以我們為了食物安全,抵制「自己永遠沒有錯」的統一企業,不再讓自己成為業者口中「貪小便宜的消費者」,我們也會為了抗議不當開發行為,不住美麗灣飯店,如果企業希望賺到我們的錢,就要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改善他們製造商品、販售商品的方式。
從每一餐的消費開始
或許,大山大海距離我們太遠,但每個人每天都要吃,一年有1092次的進食機會,如果我們能至少從每一餐的消費開始,關切食品來源、栽培過程與廢棄,如何對環境生態、社會公義與人類健康產生影響。那麼,或許我們有機會斬斷剝奪自然資源、奴役貧苦國家人民、污染山海環境、危害人體健康的生產鏈,我相信,那是對環境、社會與健康均友善的生產與消費型態。
有意識的消費,這不是空洞噱頭,而是來自我們對社會意識的覺醒與實踐,意義不僅在於產品本身,更重要在於將個人與產品背後的遙遠世界相連結;每一次消費前的思考,同時代表著對生產者、生產環境和世界經濟體系的關懷。
回到最一開始,下次當你走進電影院前,別忘了從家裡帶上裝了水的環保杯,購買公平貿易的巧克力或咖啡,看完電影,你可以到鄰近的小農市集,直些向農夫當季盛產且無施灑農藥化肥的新鮮蔬果,滿剛剛好的量最新鮮,雙手提袋可以是自備的環保袋,或至少是能自動分解、以玉米生產出環保塑膠袋,如此一來,相信你的身心收穫豐碩更勝往昔。
【您也可以這樣做】
- 認明「能源效率標章」:市面上的家電、汽機車、瓦斯爐,都貼有「能源效率標章」,這關係到節能的成效,消費時可權衡價格、能效表現,與您使用這項產品的頻率,來估算是否能在節能上回本。
- 仔細讀標示:購買食品時,盡可能透過包裝上的標示、成分品項、食品履歷,了解它的生產與加工過程。若是在市集上直接跟農夫買,也能多加詢問生產過程,了解你的食物。
- 平日累積消費資訊:對於產品背後的環境衝擊,要保持敏感。例如,高山高麗菜園對於山坡地的水土破壞甚大,消費時可特別選購平地耕種的雲林高麗菜。選購有機農產品,不僅為了身體健康,也是為了土地健康。要知道這些產品背後的故事,平常也要留意相關資料,例如「上下游新聞市集」與「環境資訊中心」,會有相關報導。
【延伸閱讀】
- 《如何發揮公益營銷的最大效用》17-Sep-2012 香港市務學會通訊
- 「Fairphone.com」公平貿易手機的網站
- 《買東西新勢力》9-Jul-2012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本文與低碳生活部落格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