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全台不破千的山麻雀,曾文水庫範圍內的族群量就佔了約1/5,打破過去認為山麻雀棲息於高海拔的印象,有望成為山麻雀保育重鎮。
山麻雀重現曾文水庫
近幾年來,山麻雀美麗的身影幾乎成了傳說,傳統棲地如阿禮、霧台僅剩零星1、2隻公鳥個體,南橫利稻則已找不到任何蹤跡。
台灣溼地聯盟山麻雀復育小組召集人邱滿星一年來的監測,發現曾文水庫範圍內,山麻雀集結的數量約100隻以上;周遭包括阿里山、關子嶺、那瑪夏、藤枝、南化水庫,都有山麻雀族群,台南關仔嶺至少有50隻族群;顯示曾文水庫幾乎是山麻雀出現的核心地帶。
邱滿星說,南水局可說扮演著關鍵角色,只要這些腹地能照顧好,就可確保台灣山麻雀族群穩定。
以工程檢核降低環境衝擊
去(2013)年,因南化水庫排砂隧道使用鋼管,運輸路程經過大埔鄉,恐衝擊環境,尤其是山麻雀族群。
在台灣濕盟呼籲下,南水局成立「曾文水庫防淤隧道象鼻鋼管組裝場與山麻雀保育工作平台」,邀請相關的民間團體加入會商,9月7日召開第一次會議,發現山麻雀的保育刻不容緩。
南水局副局長林元鵬表示,莫拉克風災衝擊南部水庫,如曾文、南化以及烏山頭,政府為此投入經費進行更新改造,維持穩定的民生、農業以及產業用水;3年前推「生態檢核」,要求每一項工程都做到事前和事後的比對,維持生態和進行評估後再施作,降低生態衝擊,並長期監測。「人類不能只考慮自己的需要,應顧及如何與環境共生。」
加大電信杆孔洞當巢位
邱滿星解釋,曾文水庫為灌溉用水,隨著一期稻作開始,農民辛勤播種,水位也跟著下降,此時會露出淤泥形成的灘地,有如溼地,會長出野草和野花;第一批灘地約12月到1月出現,此時也是鳥類最缺乏食物的時期,山麻雀因此從高山下來,抵達灘地找禾本科植物或啄食野花中的蚜蟲、瓢蟲或金花蟲等昆蟲為食。
研究團隊更曾在茶山野外的禾本科大黍(外來種)發現100多隻的山麻雀集結,說明了一部份當地吸引山麻雀的原因。
另外,2~3月繁殖期間需要巢位,為了增加可利用的巢洞,在原有的45支電信杆加大孔洞,再新增10支沒有拉線的「電信杆」,以人工巢箱的概念,供山麻雀使用。邱滿星在關子嶺的調查,發現幾乎一半的山麻雀會使用電信杆,瞭解人工巢洞和自然林巢洞的使用差異,也會是今年調查研究重點。
基礎調查不足 研究靠民間自籌
曾文水庫約海拔300公尺左右,打破過去將山麻雀和小米、原住民部落、高海拔連結在一起的印象。低海拔出現山麻雀,是因為氣候變遷,或是風災之後原住民部落環境改變?邱滿星認為,只有一年的調查,尚不足以回答這個問題,但看到已有山麻雀合適棲地,就應積極鞏固這塊基地。
他說,對於山麻雀的了解仍有限,例如繁殖期後族群散開,山麻雀到哪裡了?都需要逐步研究調查解開謎題。「山麻雀雖不至於到滅絕的地步,但是仍需要強力展開棲地保育及族群復育的工作。」不過至今南水局仍未編列相關經費,今年仍得靠民間自行籌款,目標160萬,一邊募款一邊做研究,壓力不小。
曾文水庫管理局表示,曾文水庫已通過環境教育場域認證,未來計畫結合社區鄉鎮,共同保育山麻雀,使山麻雀成為當地重要的保育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