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震風險增加 威脅建壩工程安全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西藏地震風險增加 威脅建壩工程安全

2014年03月13日
作者:陳韻楠(中外對話實習生)

青藏高原可能發生更多、更嚴重的地震,這引發人們對該地區大規模建壩計劃的擔憂。

2010年發生在青海玉樹的7.1級強震造成數千人死亡,一位年輕女孩因此無家可歸。 圖片來源: tsemdo.thar

過去一年(2013)中的報導顯示,青藏高原地震活動頻繁,給該地區的堤壩工程帶來極大風險。

「十二五」規劃頒布,中國堤壩建設再次加速。規劃指出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將提高到總發電量的15%,增長將主要來自水電。為此,中國西南地區將建設大量水壩。青海、四川、雲南和西藏自治區將在長江、瀾滄江、怒江的青藏高原段建設多級水壩。

預計該地區將建設60座水壩,其中20座已經竣工,其餘40座還在規劃當中。然而,開發該地區豐富的水能面臨著極高的地質風險。2012年環保組織探索國際的一篇報告指出,「這些大壩中,98.6%都位於可能發生中級甚至嚴重的地震災害的地區,中國西部99.7%的發電容量也產自這類地區。」

2013年8月西藏康區發生幾次嚴重的地震,出人意料,因為歷史上這一地區的地震活動並不多。1480年至2012年,該地僅有過兩次大地震。8月份的兩次地震為里氏4.2-5.7級,造成87人死亡、45000座房屋倒塌。考慮到附近瀾滄江上計劃建設4座水電站,這次的地震讓人格外擔心。尚在規劃中的如美水電站壩高315米,將是西藏最高的水壩,世界第二高水壩。

該地區的建壩計劃可能是基於地震危害較小的估計,全球地震災害評估項目預計該地區未來50年發生中等地震的概率僅為10%,但8月份的兩次地震表明這一預測可能低估了那裡的地震風險。

地質學家艾德里安·穆恩自2009年開始監測康區和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動,他說:「西藏東南部地質條件複雜、多斷層線,過去沒有發生地震不能保證未來也平安無事。」穆恩提到2011年紐西蘭基督城6級地震和日本東北9級地震也出人意料,其等級遠遠超出建築、城市的抗震等級。不排除未來西藏也會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儘管政府方面保證設計大壩時會考慮到地震災害,但紐西蘭和日本的案例說明了「一旦地震超出預期會出現什麼情況」。

中國的建壩計劃還充滿爭議,因為這不僅會對社會造成一定影響,還關係到下游鄰國的生態環境。2011年,由於擔心大壩會對漁業產生破壞性影響,中國著名地質學家范曉公開致信政府部門,反對縮小珍稀魚類保護區來建設小南海壩,因為這違反了政府自己制定的環境保護法。

一些科學家還認為水壩建設是此前幾次地震的誘因,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紫坪舖壩引發2008年汶川地震的可能。

青藏高原劇烈的地震活動持續不斷,再加上大壩的集中建設,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如果地震導致大壩垮塌,暴漲的河水會沖毀下游多級水壩,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瀾滄江、怒江沿線活躍的斷層線使這種擔心不無道理。

考慮到該地區堤壩工程密集,現在亟需對水電建設規劃和地震風險進行獨立評估和公眾監督。然而,公眾獲得建壩計劃的途徑還極為有限。

確保中國能源供應的迫切要求使長期的地震風險被忽視。中國計劃2030年前實現發電能力翻一番,其中20%將來自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歸根結底,中國西南地區的居民應得到更多的發言權,畢竟如果大壩坍塌,承受後果的將是他們。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