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 Page 8 | 環境資訊中心

海洋

2004-05-09 09:26
名著《白鯨記》,1851年出版,印不到2000本,3年後一把大火又燒掉了300本。出版後,不是暢銷書,也沒有引起文壇的重視,直到1920年,梅爾維爾死後30年,才被重新發現。評論家們把《白鯨記》看成不朽之作,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Wi...
2004-05-02 14:51
我對鯨的初次經驗是溫和的、甜蜜的。那是1962年深秋,我個人在星期五港海洋研究所讀書。那一段日子,感情不得意、生活不得意、研究進展也不理想,寂寞的晚秋! 週末,我常常開車去宛地夫卡海峽邊的鷹崖,崖下水流湍急,盛產海帶,魚多、水鳥也多。7...
2003-09-24 13:24
地球表面七成是海洋;但人類是陸地動物,最危險的事情就是忘了我們四週都是廣大的海洋。 世界上最常見的流體就是空氣與水;最大的流體系統就是空氣與水組成的大氣與海洋。這兩大系統並不是各自獨立,而是有諸多交互作用的。由於我是修習流體動力學的。多年...
2003-08-23 08:50
我們很會吃魚也很會捕魚? 台灣無論漁產採捕量或消費量均超高標準(相對食魚量:漁業大國日本75kg/每人每年,韓國40kg/每人每年,台灣35kg/每人每年),(漁獲相對量:日本55.6kg/每人每年,韓國66.5kg/每人每年,台灣59....
2001-10-19 19:46
以人的有限和渺小要來解說海洋的確有些自不量力。海洋神秘多變,我們是去拜訪海洋及裡頭的各種生命。賞鯨船出航後即使鯨豚出沒頻繁,在整個航程中也只是點狀呈現而已。若海上解說只偏重在鯨豚解說,當久久找不著鯨豚時,大半航程就會枯候無聊。 我們視賞...
2001-07-13 11:48
下午四點,賞鯨船帶著約八十名遊客從花蓮港出海賞鯨,我擔任這個航次的海洋生態解說員。 船隻出港後約十分鐘便遇見了這個航次的第一群海豚──飛旋海豚。這群海豚家族約五十隻個體數,牠們經常被看到在花蓮港港嘴附近海域活動。 這群飛旋海豚有躲避...
2001-06-29 12:16
鼻岬。突露在海面上,是一個受風浪侵蝕最劇烈的所在,通常人跡罕見,是海洋與陸地的衝突點,而經過長久激烈的衝突後,它依舊屹立,滄桑、孤絕,成為人們尋找天涯海角時的心靈想像。花蓮市郊的奇萊鼻,突出夾在洄瀾灣與七星潭灣之間,當我還是孩子時,它已經在...
2001-06-22 15:17
出海去,感受海洋,重新發現自然 人們搭船出海的理由,除了討海、或跟海洋生物作朋友以外,另外一種可能是航海。航行,是人類很特別的一種行為,最初或是為了捕食海產、或是為了尋找移居地;到了近代、現代,開始有人為了航海而航行,駕帆船環遊世界、或...
2001-06-15 15:39
▲向海洋討食 從古早開始,由於對蛋白質的需求,也許因為海不遠,較方便,我們便抓海裡的魚來當食物,這是人類跟海洋發生關係的第一步,一種原始的需求。 要捕魚,就會產生各種漁撈方法,用鉤的、用網的、用鏢射的、不一而足,因為不同的魚生長環境...
2001-06-08 17:25
▲海洋在哪裡?      海洋在哪裡?閉上眼想一下……直接的聯想是什麼?海洋在地圖上。   坐火車走北迴線往花蓮,可以看到海。   海洋在我家旁邊。小...

頁面

訂閱 RSS - 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