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人物
提到環保人士,你會怎麼聯想?意見多、難溝通、不食人間煙火?其實環保人士不只在街頭抗爭和電視新聞裡,你我身邊就有許多人堅持著環保道路,環境資訊中心特闢專欄,為您解密《綠色人物》的綠色人生。
提到環保人士,你會怎麼聯想?意見多、難溝通、不食人間煙火?其實環保人士不只在街頭抗爭和電視新聞裡,你我身邊就有許多人堅持著環保道路,環境資訊中心特闢專欄,為您解密《綠色人物》的綠色人生。
2018-05-24 10:27
「訊息公開是非常重要!這訴求需要依據,我們團隊就一直在找依據。」簡單而平淡的一句話,道出零廢棄聯盟秘書長田倩,多年來匍匐推動垃圾焚燒資訊公開的工作樣貌。三十出頭的年紀,說話的聲調仍帶著女孩的活力,厚厚的鏡片下透出堅毅的眼神。過去這些年走來,...
2018-05-23 09:45
鄭秀娟是台灣社區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校長。從一位環保運動尖兵,轉換跑道到社區大學,唯一沒有改變的是一顆對環境熱愛、對萬物憐憫的暖心。
「管什麼鳥事?」守住一方濕地 從旁觀者成為實踐者
在最具正義感的高中時代,鄭秀娟...
2018-05-17 10:58
醫學博士、物理博士、文學博士時有耳聞,但你聽過「垃圾博士」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4月份邀請中國廢棄物專家來台交流,其中一位就是有「垃圾博士」之稱的環境史專家毛達。
毛達是「零廢棄聯盟」發起人,廢棄物議題是他的關懷重心,從他2003年進...
2018-05-11 06:56
採訪當天天氣清朗,轉進漫著古香的迪化街,還摸不著到繭裹子辦公室的路,鑽進繭裹輕衫大稻埕店問路,卻離題地在店裡逛了起來。「出店門左轉會看到一個車庫,車庫旁邊的門推開走上二樓就是了。」到達辦公室,創辦人楊士翔(Vinka)和蔡宜穎(Liz)緩緩...
2018-05-11 06:31
4月下旬,走訪台灣「廢棄物」主題之行的中國環保工作者,進入台南市區,從力行減塑的正興街區回到大學路18巷底民宿。一行人難掩疲憊,拖著行李爬上磨石子樓梯,來自北京環保團體《自然大學》的陳立雯是其中一員。房間吹進夜涼,談著與垃圾分類奮鬥的一路點...
2017-11-29 10:54
前言:「爲什麽要保護自然、我們又要如何保護自然?」也許是很多人有過的疑問,就連從事自然保護工作的人,也可能會在心中不斷拉扯、辯證。從1980年代就在秦嶺一帶投入貓熊研究、後來成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中國科學家呂植,先是不滿足於學術研究所處的位...
2017-11-25 10:23
前言:野生動物保育常與在地農牧行為發生利益衝突,例如台灣的獼猴、石虎;而在中國,貓熊、雪豹等族群也面臨類似的課題。經歷過秦嶺地區的貓熊研究與保育推動經驗,1990年代中期,呂植開始深入青藏高原關注雪豹保育。這段經歷讓她對野生動物保育如何與人...
2017-11-10 10:07
作者:陳文姿(本報記者) 中國著名的野生動物攝影師、「野性中國」創辦人奚志農在野生動物攝影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他長期追蹤記錄瀕危滇金絲猴,並以《追尋滇金絲猴》一片獲得有「綠色奧斯卡」之稱的「自然銀幕電影節」(Wildscreen Festival)獎項;另一部紀錄片《滇金絲猴》則獲得國際野生動物攝影領域最具權威性的賽事——英國「BG野生動物攝影年賽」的「瀕危物種」單項大獎。奚志農擔任製片的紀錄片「雲上的家庭」則在2016年獲艾美獎提名最佳紀錄片。 但是,野生動物攝影並非奚志農的全部。提起攝影機,他有個更重要、更緊急的使命,就是搶救瀕危野生動物與牠們的棲地。不在野外的日子,他在都市叢林奔走,...
2017-08-26 11:15
誰說有心保護環境、參與公共事務就只能等到長大?
有許多的年輕人在仍然在學時,就已經開始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盡力付出,在今年初獲得保德信青年志工獎的行列當中就能發現許多這樣的故事。而當中也有不少青年有志於守護環境,並且付諸行動:有些是參與...
2017-07-15 12:09
在一個大雨的下午,初見邵廣昭老師。與邵老師相約在他中研院的研究室碰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內部結構讓人直覺那太像是醫院了:一條長長的走廊,實驗室分居兩側,少有人聲,但有機械聲響作為背景音。
邵廣昭老師早就在研究室等待受訪,他上半身著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