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綠色人物交流系列報導
「你好,我叫張赫赫,也可以叫我蚊滋滋!」
因為本身手長腳長,再加上性格開朗,常一不小心就打開話匣子。來自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張赫赫(下稱蚊滋滋),調侃自己就像蚊子一樣,常在別人耳旁發出嗡嗡嗡嗡的聲音。
在北京讀大學,之後也到過挪威讀碩士。但在城市生活多年後,蚊滋滋卻和男友長角羚一起,毅然決然搬到了北京平谷區華北平原向山區過渡的淺山地帶生活,這兒不但是北京生態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且近十年來,農戶在此開墾種植經濟果樹,山林與農田交匯銜接,構成了很典型的里山環境。
「蓋婭・沃思花園」,是他們給自己這30畝的家取的名字,而它,同時也是「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的永續生活教育基地。
是石虎偷吃了雞,還是我們沒盡到農夫的本分?
蚊滋滋和長角羚都熱愛自然,平日裡,兩人樂於農作,對食用香草的栽培尤其著迷。有空時,也會在生態豐富的花園做自然觀察,寫文章分享到網路上。蓋婭・沃思花園說是有30畝地,但實際上他們把一半的地留給了荒野自然,因此有幸,很多野生動物也在此生活。
「到我們香草園來偷吃桑果的野兔、山上的環頸雉小刺蝟,還有有毒的腹蛇。在北京啊,能看到蛇已經是很不錯了,還有這種咬到就會有生命威脅的毒蛇!然後另外就是大家看到這裡有狗獾、有果子狸、有豹貓也就是石虎⋯⋯」
而說到石虎,在兩年前蚊滋滋和長角羚養的雞與石虎有段不解之緣,而也是這段緣份,讓他們更認識到與野生動物雖有衝突,但也有和平共處的可能。
「我們山上的石虎,進入了我們的雞舍,吃掉我們100多隻雞,而且,它一次就會殺死20多隻。完全不去吃它,只是扔在那兒展示牠的能力!」蚊滋滋略帶無奈的笑著說。
蚊滋滋和長角羚剛開始以為,來雞舍的石虎應該是被人野放的,而不是自然的個體,所以兩人一起弄來了無害的捕獸籠,把抓到的石虎放到40公里外的保護區,但石虎卻還是抓一隻來一隻,怎麼也抓不完。
而之後經貓盟(觀察野生動物的公益組織)的提醒,他們才知道,這裡應該是石虎的自然棲地,石虎是這的原住民,當然就怎麼趕也趕不走了。
「是我們農夫的本分沒做好,我們其實偷懶了,在那個雞舍的進出口留了一個我們自認為很聰明的小洞。雞可以自由的出入,白天出去覓食晚上回來休息,沒想到豹貓(石虎)也會尾隨啊,然後進來以後就大餐唄,因為那不是7-ELEVEN嗎?」說到這蚊滋滋自己也笑了出來。
後來,蚊滋滋和長角羚維護了雞舍,每天早晚檢查,自然與石虎的關係就變好了。並不需要傷害或趕走石虎,也能解決衝突,這是石虎給蚊滋滋帶來的啟發。
蓋婭・沃思花園——對大自然有深愛,才會自發去保護自然
蓋婭・沃思花園,除了是蚊滋滋與長角羚共同生活的家園,同時也是蓋婭自然學校的教育基地。學校的活動也十分豐富,手作步道、蓋婭綠色生活營、工作假期,應有盡有。
而在蓋婭自然學校的部落格裡,有這樣一段文字——蓋婭自然學校以20年的「環境教育」為基底;以「完全教育」為「教育」本質的探究;以「培力行動」為教育目標主旨的「自然教育」,逐漸擁有了自己的特點。
完全教育,指的是除了常見的知識累積型教育,它更注重的是情感培養、素質提升、身心均衡等方面。而「完全教育」也注重「教育」不僅僅發生在學校,更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融合。
為什麼要注重完全教育?打個比方,第一次來到蓋婭自然學校的孩子,表現的大多是不適應。
「(老師)做了很精緻的便當給大家吃,席地而坐嘛,然後蒼蠅會很自然的飛過來停落在他們(小朋友)的手臂上,小朋友就瞬間哭了,淚崩!」
在城市生活多年,我們對自然的記憶只停留在書籍上,才會在真的接觸大自然時被嚇到,因為我們不是真的知道自然是什麼,唯有我們真的走進大自然,才能懂得自然。
而蓋婭自然學校認為,「體驗式」的教育方法是最好的「完全教育」承載之一。
「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生態旱廁的清理的動作,也會比我滔滔不絕講20分鐘來得有效的多。因為他可以親自看到那個糞尿分開的堆肥桶裡,很活躍的微生物就這麼真實的長出來,可以在我們視為汙物的糞便當中,長出蘑菇長出真菌。他就知道,大自然循環的真理是什麼,我們人,可以在一個什麼位置上,去更謙卑的參與到自然的循環中去。」
蚊滋滋認為,人在人類社會和大自然中,有著不同的位置。為了讓大家更親近自然,作為蓋婭自然學校校長,蚊滋滋呼籲大家在蓋婭自然學校裡叫彼此取的自然名,比如張赫赫叫蚊滋滋,還有人叫長角羚、風暴、石頭等等。
「回到里山的環境的生活,在這樣的觀察過程當中,我越來越認清我自己,我在這塊土地上是一個物種,首先我是一個蚊滋滋,和他們(大自然)什麼關係,我週遭都有誰,我應該怎麼守好我的分寸?在我的人類社會當中,我有我的祖輩先民教育教化我應該對人有禮貌,我應該知道和人交往的規矩。但是在大自然中沒有,我可能就只能用我有限的生命去體會,我應該怎麼回到我那個位置當中,和它們共處。我要能夠吃飽肚子,同時又能夠讓它們(其他物種)世代繁衍生息。」
蚊滋滋認為,唯有對大自然有著真正的熱愛,才能轉換成持續的環保行動。
「當這塊土地和你產生深深的連結的時候,如果有朝一日,當它由於發展的緣故或其他原因,受到了影響,你可能會獲得一個切膚之痛的感受,而你就不想做一個沉默的個體,想去為它呼告吶喊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行動,我們很看重這樣一些內心的糾結。」
可能是恰恰沒有希望,才會堅持去追求一個希望。
梁從誡是自然之友的創始人,在世時,對蚊滋滋說過一句話:「其實環保是一場永遠也打不贏的仗。」
蚊滋滋說:「比如在2008年,不是有一個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嗎?然後有一些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就出來說,如果現代人類社會的一些制度不被翻轉的話,不會出現一個徹底的改變,其實很多問題是無解的,因為我們在這樣一個秩序之下我們人的選擇只能走這樣一個路線。」
「可能恰恰因為是覺得沒有希望了,才會願意堅持去追求一個希望。因為很多人問我說你為什麼一直在自然之友,你為什麼一直在做環境教育的工作,因為做教育本身就是要一直追求那個希望。坦率的說作為一個老師,他今天給這孩子一堂課一學期的課或者4、5年的課,他並不知道這個孩子10年以後20年以後會怎麼樣,他是一種未知的影響,但是我作為老師我不可能因為未知是不可遇見的就放棄我工作的價值,就是這個是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部份。」
蚊滋滋說,或許大家就是太理性了,只做可看見結果的事,比如樹砍了可以賺錢,但保護這棵樹卻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所以大家就不去做。但或許人類現在就是缺乏這種精神,看不見希望就不做了嗎?自然教育或許短期看不見效果,但只要做下去,希望的種子就會在人心裡發芽。
張赫赫小檔案
※ 「2018 中國綠色人物交流計畫:里山倡議」由昇恆昌股份有限公司 贊助支持。
※ 前往「中國綠色人物臉譜」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