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低碳專題
2018-05-11 06:56
採訪當天天氣清朗,轉進漫著古香的迪化街,還摸不著到繭裹子辦公室的路,鑽進繭裹輕衫大稻埕店問路,卻離題地在店裡逛了起來。「出店門左轉會看到一個車庫,車庫旁邊的門推開走上二樓就是了。」到達辦公室,創辦人楊士翔(Vinka)和蔡宜穎(Liz)緩緩...
2018-05-09 17:22
承續著能源轉型運動,我國社區型公民電廠自2015年左右蓬勃展開,創造不少「全台第一」案例。歷時三年,當初面臨的困境如今是否有了轉機,在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EP2)的邀請下,多個公民電廠實踐者昨(8)日一同參與「能源創意與社區公民電廠...
2018-04-25 09:15
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承諾,要將全球暖化控制在「保持全球均溫較前工業化時代的升幅遠低於2℃」,並「努力將溫度升幅限制在1.5℃內」。
然而,當時科學家們只能模擬能源系統和碳減排途徑如何實現2℃目標。很少有研究探討世界...
2018-04-22 13:39
公民加入發電,成為國家走向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柱,這樣的運動已在歐洲行之有年,例如在德國,46%綠能計畫是社區自有,由居民或農民營運,或經由合作社投入。看到德國經驗的公民力量,台灣也興起了推動公民電廠。
像2014年一人一千瓦社會...
2018-04-19 10:58
台灣近年開始發展公民電廠,多數是透過民眾集資來投資太陽光電。由於風機一隻動輒上億元,集資門檻高,爭議性也大,至今還沒有公民投資風力電廠的案例。
「只要社區居民想成立,金額不是重點!重點是公民電場需要由社區發起。」德國風機製造商艾納康(...
2018-04-18 10:56
架個太陽能板,還可以賣綠電賺錢,聽起來很簡單。無論是在自己家裡裝設綠能,還是社區集資架設,廣義而言,都算是一種公民參與發電的「公民電廠」,但多年來進展卻很緩慢。
在不斷的摸索與嚐試後,幾位推動者用時間與金錢學到寶貴的課程。聽聽他們的「...
2018-04-17 10:31
在德國,能源的主人不再限於大電廠。2012年資料顯示,46%的再生能源裝置是由市民擁有-這包括民眾在自家裝設太陽能屋頂,或是跟著眾人一起投資能源合作社。
市民力量的興起非常迅速,德國在台協會副代表施碧娜(Sabrina Schmidt...
2018-04-13 10:30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2009年於立院通過,這是政府全力投入再生能源的開始,但意料外的紛爭卻接踵而至。
三芝居民強力反對風機,2012年的苑裡反風機事件,居民與警方的強力衝突留下難以抹滅的記憶;休耕農地、廢鹽灘地或埤塘種電放太陽能板,也...
2018-04-12 10:57
德國46%綠能計畫是由居民、農民、或經由合作社投入。為找尋這樣的市民力量,台灣從2014年開始嘗試各種型態的公民電廠。
從2014年民間開始成立各種綠電公司、綠電合作社,2017年政府也跟著提出的全民綠能屋頂計畫。參與者從民眾,擴及到...
2018-04-11 07:15
編按:從2014年的一人一千瓦社會企業、2016年的綠點能創社會企業(陽光伏特家)、綠主張綠電合作社,2018年的達魯瑪克綠電公司,及規劃中的濁水溪綠能生產合作社等,師法歐陸公民從草根實踐能源轉型的「公民電廠」運動,正在台灣邁開步伐,揭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