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生態 | Page 6 | 環境資訊中心

繽紛生態

代表圖: 
2018-06-27 10:08
新種梅峰石蜈蚣的發現,源自2017年1月時,我在科博館一批多足動物的標本中,發現了新形態的石蜈蚣雄性第二性徵:在其第15對步肢的腿節腹側,具有一個極大的半球形突起,此特徵在過去石蜈蚣的文獻中從未被描述過,是世界的首次發現。此一特徵經科博館李...
2017-12-30 11:10
我們熟知的多數生物主要是用「聲音」來溝通,我們也熟知某些生物會藉由改變體色等方式來躲避敵人或得以順利覓食,這是種操弄「視覺」的技倆。但能把兩者做結合的,就不得不提及軟體動物門中擁有最複雜神經系統的生物──頭足類! 大多數頭足類能夠以神...
2017-12-29 10:26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10月27日邀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以「無所不在的變性行為」為題,說明生物進行「性轉換」的奧秘。以此文紀錄演講內容,與讀者分享生物世界的奇妙。 身為哺乳類的我們,一出生就已決定了性別。然而,有些生物雖然出...
2017-12-28 10:12
在觀霧地區雲霧繚繞的中海拔森林裡,你不能不認識長尾栲這個物種。 長尾栲盛花中的觀霧森林。圖片來源:陳柏璋。 廣泛分布於台灣低至中海拔森林的長尾栲,屬於殼斗科一員。提到殼斗科這個響亮的名詞,許多人腦海中會浮現電...
2017-12-23 11:51
近年到東南亞泰國等地旅遊時興的一項遊程,是到烹飪教室上一堂體驗當地飲食文化的烹飪課。東南亞的飲食有強烈的地域風格,街頭小吃展現出常民生活的飲食文化,酸、辣、甜的口味,揉合著大量的椰奶和香料,不僅提供嗅覺和味覺的刺激,更不忘在色彩上強調當地飲...
2017-12-15 10:07
隨著時節變換,台灣傳統民俗節慶也隨之輪番展演,從農曆正月的鹽水蜂炮、炸寒單爺,到3月的大甲媽祖遶境等,數百年來,因著時代變化而匯入的多元族群文化與宗教信仰,交融出台灣特有的風土與民情。而今,隨著東南亞通婚移民與移工日多,原屬於泰國、緬甸、柬...
2017-11-20 16:12
編按:隨著跨國通婚與移工,台灣的人口組成,有相當比例來自於東南亞,而我們是否曾好好認識這群台灣的新住民?季風、洋流、耕作條件造就了每個地方多樣的風土物產,加上歷史文化、宗教因素等影響,發展成各地特色獨具的飲食文化,仔細觀察與理解一個地方的飲...
2017-10-31 10:00
發酵的英文Fermentation,來自於拉丁文的fervere,也是沸騰之意。每個人對於發酵的印象可能不盡相同:或許是家中廚房大大小小、正在冒泡的瓶瓶罐罐;或許是某家名店販售的美味麵包,甚至是一對曖昧小兩口間的微妙情感變化(發酵)。而對於...
2017-09-18 15:01
提到博比特蟲(Bobbit worm),想必大家會想到網路上流傳的影片:一種疵牙裂嘴的潛伏在海底沙中的蠕蟲,當哪個倒楣鬼路過時,就猛然伸出去咬住拖到洞穴裡。網路上的影片或文章介紹博比特蟲時,也會有簡單的小檔案介紹:這是一種環節動物門(Ann...
2017-07-03 15:25
「名字中包含了甚麼意義?」莎士比亞於400年前向環場劇院裡的觀眾提出了探問,成為今日保育生物學家施行保育的基礎。 在推動物種的保育作業上,認識物種的俗名具有重要的關鍵性。相對的,生物亞種如果沒有俗名,降低了公眾對亞種的認知。一則新研究...

頁面

訂閱 RSS - 繽紛生態 訂閱 繽紛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