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生態 | Page 7 | 環境資訊中心

繽紛生態

代表圖: 
2017-05-23 10:51
19世紀,英國流行使用「米紙」(rice paper)書寫、繪畫、製作假花,或用作中國畫作外銷的包裝襯墊。人們對於這麼細緻質地的紙著迷,都想知道來自何方神聖。1849、1850年,英國駐廈門領事館陸續傳回標本、枝葉回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 ...
2017-05-22 15:01
尋找種子 不如讓我們先,帶著人類的知覺,想像自己變成一隻螞蟻。 雖然螞蟻的類型也很多,那些總穿梭在地表,收集果實種子為主食的,被稱為「收穫蟻」。就請變成那類型的螞蟻吧。 肩負搜集食物的任務,你如同穿過叢林一樣,橫越這片草坪...
2017-03-24 10:57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學生與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發現了一種大花蚤科 (Ripiphoridae)甲蟲的化石新種,是已知大花蚤科年代最古老的化石紀錄,產於約為1.65億年前中侏儸紀的內蒙古鬱林。 大花蚤科是一群具...
2016-12-21 09:45
寒風細雨中,牠們把頭轉向後方、嘴喙埋在翅膀下閉目休息,不帶任何情緒、也不想招來任何注意。受到驚擾時,「哼----」地幾聲,整群默契十足地同時起飛、在空中俐落地翻轉後,另找一個靜僻的角落落下,猶如灘地上灰灰白白的石頭。這是黑腹濱鷸在台灣度冬時...
2016-12-20 10:40
2015年11月,世界糧農組織(FAO)在開啟2016國際豆類年活動儀式的文宣上發表名為「From butter beans to pigeaon peas」的新聞稿,呼籲全球重視多種食用豆的價值及功能,也讓人注意到樹豆(pigeaon p...
2016-12-20 10:36
近代史上,大豆是影響人類生態與文化最驚人變化的豆類。1737年,大豆引入歐洲;1804年,再進入美洲。近百年的陌生沉寂後,經兩次世界大戰的糧食危機醞釀,這個擁有近5,000年栽培歷史的大豆,卻在短暫的百年內,讓美洲國家由大豆殖民地,一躍成為...
2016-12-06 10:00
1646年《熱蘭遮城日誌》中,描述了當時阿姆斯特丹農場(今台南市永康區)的落花生種植,這是台灣對於落花生的首次記錄。這一段文字,意味著500多年前哥倫布航海大時代中,台灣因緣際會地參與了一場糧食移棲(food migration)的世紀之旅...
2016-11-30 10:48
魯凱族自稱為「Ngudradrekai(山上的人)」,他們將樹豆及其它豆類維持多樣性種植,間作在小米田間,成為千年以來的慣例。對於花生,他們稱之為「maka-pyrang」(意即「來自平地」),則採取小規模、專一化種植,顯然是受到外來文化影...
2016-11-29 10:00
這是一連串由豆子開始產生的有趣話題,人們編撰「傑克與魔豆」的童話故事,啟發孩子們從豌豆蔓延的巨藤裡,找到雲端巨人的寶藏。1896年,孟德爾神父跳脫宗教的束縛,從豌豆的實證科學中,發現自然的遺傳規則,讓顯性原則,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成為今日...
2016-11-22 10:20
※ 編按:作者睏寶踏循著鷸鴴類水鳥們的足跡,造訪東亞澳遷徙線。今年夏天,也獲得參與巴羅計畫研究志工的機會,踏上這個極地的水鳥繁殖地,親眼見證驅使遷徙性水鳥終其一生奔波的關鍵階段—繁殖。 一隻鷸鴴類水鳥若活到20多歲,牠們與親鳥享受天倫...

頁面

訂閱 RSS - 繽紛生態 訂閱 繽紛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