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因三義外環道開發,將破壞僅存的石虎棲地,引起社會關注,雖環評大會結論為退回專案小組。然而,石虎的生存境況威脅並不止於此,去年嘗試野放的兩隻小石虎「集利」、「集寶」,目前狀態則是一失去追蹤訊號、一受傷難以繼續野外生活。
執行野放作業的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中心表示,兩隻小石虎野放後發生了許多轉折,結局或許並不太完美,但這才是野外石虎所面臨的真實世界。
淺山生態系崩壞 威脅石虎生存
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nsis)是台灣瀕臨絕種已被列為保育類的原生貓科動物。由於淺山地區大量開發及道路切割,導致石虎棲地喪失及破碎化,另伴隨人類、車輛或其他動物威脅,石虎生存條件越來越嚴苛。
2011年起,特生中心與台北市立動物園合作,進行石虎非原棲地的域外保育研究計畫。期間嘗試讓3對收容個體進行配對,以來自南投埔里的雄性個體(小公貓)和來自南投國姓的雌性個體(阿姓)互動最佳,於2013年2月發現阿姓已懷孕,且於3月1日產下1公1母的小石虎,分別取名為「集利(公)」和「集寶(母)」。
為了讓小石虎有機會回歸到野外,小石虎從出生即盡量減少與人類接觸的次數,由母石虎阿姓獨自扶養。阿姓雖左前肢因獸鋏夾傷而截肢,但行動敏捷且對人類警戒性高,可照料及帶領小石虎。研究人員於特生中心園區規劃適合進行野放訓練的場域,並記錄親子互動行為,以及石虎育幼和教導子代的影像資訊,除能瞭解小石虎野外求生能力外,亦可運用於後續推廣教育。
謀生不易! 集寶受傷難再野放
經野放評估準則進行野化訓練及評估後,特生中心於2013年11月20日,野放了小公石虎集利,一開始集利於該中心的生態園區中停留,緊接沿著集集鐵路支線往西移動,且利用排水箱涵活動至溪床邊。前2周總移動距離已超過4公里。
研究人員利用紅外線自動相機影片,顯示其行動良好,且無明顯消瘦的情況,評估其野外覓食狀況穩定,訊號持續追蹤至第23天,未能再收到訊號,推測其移往中寮山區。
2013年12月,則進一步野放小母石虎集寶,其野放後直接往東南方移動。但第8天自動相機拍到集寶左前肢跛行;至第17天,擴大搜尋範圍發現集寶回到該中心附近,便放置食物誘餌試圖拍攝影像,可惜集寶未現身。直到第20天,集寶的訊號出現在石虎收容籠舍附近,躲在雜草叢中且體態明顯消瘦。當下聯繫獸醫並進行圍捕,捕獲後隨即帶回治療。
後續檢查發現集寶四趾前端受傷,不同於獸鋏夾傷,推測可能是捕鼠夾或網具纏繞所致。經台灣大學朱有田教授協助鑑定,發現集寶臀部有另一明顯外傷,傷口感染嚴重。而咬傷集寶的,竟是該中心已進行追蹤雌性個體(小嫻)以外的另1隻石虎。顯示集寶的移動範圍、及小嫻的活動區域附近,仍存在另一未明的石虎個體,這個新發現令研究團隊人員感到振奮。
雖然術後復原狀況良好,但集寶左前肢的傷已讓她無法再度回到野外,依循野放前評估準則,研究人員決定將集寶轉至台北市立動物園收容、展示,扮演替野外石虎發聲的角色,突顯石虎面臨的問題和威脅。
給予足夠生存空間 讓野外族群延續
特生中心指出,本次野放,獲得許多寶貴知識,包括親子互動行為、物種保育實際操作經驗等,也瞭解了石虎野放後面臨的挑戰。
研究團隊表示,目前仍持續進行野外監測工作,更積極投入野生動物危害雞舍通報網絡的建置及推廣教育工作,期盼增進大眾對於淺山生態系的重視。而重視「野外族群的存續」是石虎保育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研究團隊認為,只要給石虎足夠的生活空間,牠們便能長久存續。
【相關文章】
關於石虎
- 怪手開上山坡 小石虎有家歸不得
- 化衝突為保育 苗栗養雞場加入石虎通報系統
- 淺山開發不斷 石虎保育網漏洞難補
- 卓蘭又見落單小石虎 保育員「通知家長帶回」
- 超萌石虎將野放 最怕鼠藥、路殺和獸鋏 有賴全民共同守護
福祿壽殯葬園區
- 【特稿】東亞最大殯葬園區落腳苗栗 居民不領情
- 殯葬園區開挖石虎不見了 後龍長輩「金不甘」
- 救石虎 學者民代呼籲:後龍殯葬園區應立即停工
- 苗栗十班坑開殯葬園區 石虎族群恐消失
- 今晚為石虎搖滾一下 後龍辦音樂法會護眾生
- 苗栗後龍殯葬園區強行動工爆衝突 居民淚控警方施暴
- 苗栗新設殯葬區 開挖後龍山坡地
- 居民:苗栗不缺火葬場 開挖疑因砂石利益
裕隆三義二廠擴廠
台13線三義外環道新闢工程
苗栗其他開發
【相關連結】
- 三義外環道.鄉民要知道FB粉絲頁
- 無限期支持石虎無限期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