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福島核災】日本食品輻污2(下)──標準、前提與個別差異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追蹤福島核災】日本食品輻污2(下)──標準、前提與個別差異

2015年04月29日
作者:宋竑廣(中島美雪研究者)

前言:接續前作(日本食品輻污2上)介紹日本食品輻污狀況之後,本文將繼續討論日本食品輻射污染的標準,包括日本政府標準、日本民間標準,以及各自的根據與考量;並就所謂低劑量(100毫西弗)致癌與否的問題,提供不同立場學者的說法,並進一步認識統計上的意涵。

日本官方與民間的標準

日本厚生勞動省關於食品輻射標準的說明裡(見下圖),照現行日本標準(一般食品100貝克/公斤)飲食,體內累積的輻射劑量(以下皆為醫療外人工放射性核種),會在一年一毫西弗以下(不含體外被曝:比國際放射線防護委員會寬鬆),亦即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要求,是在這樣的基礎下為日本民眾設定標準。

日本厚生勞動省關於食品輻射標準的說明。

不過,日本最大營業額零售通路永旺(AEON官方中文譯名),為消費者設定的標準為50貝克,據稱,如此才能把被曝劑量壓到一年一毫西弗以下(不限於體內被曝),亦即日本災前的管理目標;50貝克接近白俄羅斯(麵包穀類等主食的)標準,以及長野縣松本市(比照車諾比烏克蘭)的學校營養午餐標準(皆為40貝克)──長野縣松本市長菅谷昭,曾於車諾比核災區行醫,研究過當地民眾的健康資料。

對劑量的不同解釋

另一方面,也有讓人覺得輻射危害有限的看法,日本前原子力安全委員會委員長松浦祥次郎說:「根據龐大的實驗結果與流行病學的資料,100毫西弗(應為終生累積劑量)以下,不管是確定會有的影響,或者不一定會發生(機率)的影響,在統計上都不顯著。」雖說一年與終生時間長度差距甚遠,但乍聽之下,似乎(終生累積的)100毫西弗以下的話,就沒問題的樣子。

林林總總,不同的輻射看法,讓人眼花撩亂,其中「(一生)100毫西弗以下…」應是最讓人感到安心的說法,然而在環境省的專家會議裡,專攻流行病學的岡山大學教授津田敏秀,則有另一番解說(見下面中文字幕影片)。

津田敏秀發言 中文字幕 from nmi on Vimeo.

低劑量在統計上的意涵

「擔任原子力安全委員長的松浦祥次郎老師說:『科學和流行病學上,被曝未滿100mSv(毫西弗),看不出會有影響。』他似乎相信,被曝未滿100mSv,不會有癌症。會造成這類誤解,是因為在國際放射線防護委員會,lCRP2007建議裡的A86寫到:『100mSv以下的劑量,罹癌風險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明。』聯合國科學委員會(UNSCEAR)也有,在D251段中『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然而同等級影響之下,要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參見下圖、津田敏秀的簡報),有幾個條件...(其一)是僅限於對輻射敏感的集體,也就是說,如果分析對象是年紀輕的人或胎兒,是有可能發現顯著差異的,還有那些核輻射容易引起的癌症,那些已被公認的核輻射容易引起的癌症,也更容易發現顯著差異,像白血病、腦瘤、甲狀腺癌、乳癌等,與其他非被曝者幾乎沒有的癌症,也有相當類似的共通點,還有拉長觀察時間的辦法。

也就是說,不是5%,而是在10%水平上有顯著差異,在LSS裡(針對廣島被曝者之壽命調查/life span study)據說得到了8%水平的顯著差異,原本,分析對象應為特定年齡段的特定癌症,而不是用全年齡段的所有癌症發病率,來做有無顯著差異的分析,所以像這樣基於A86的推論,即便不是故意要說謊,也等於是在說謊了,WHO也提及甲狀腺癌、白血病、乳癌、其他固形癌的好發現象,特別是會發生在年紀輕的人群裡。」(引用為節錄,全文請見影片。)

津田敏秀的簡報。

風險因個別體質不同而大大不同

單就日本政府的食品輻污標準說明,可知核輻射的風險,是因人而異的,考量到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以及孕婦的狀況(攝取量等),以其中最敏感的個體為準(13~18歲的男性),而定為100貝克/公斤;相對的,換成民間通路的話,除了前述的永旺等通路為50貝克之外,有針對孕婦跟小孩的食品通路,定為0.5貝克/公斤,政府與民間的標準,差距最大達200倍。此外,如同前作所提及的,以鈽的致(肺)癌標準而言,有吸煙的人,跟沒有吸煙的人,相差數百倍,顯然生活習慣也有影響。

即便性別、年齡差別與生活習慣都被考慮到了,天生基因的不同,也會造成差異,臺北市仁愛醫院輻射防護委員會顧問張武修,在《戰勝輻射》一書裡寫到:

「要了解那些人對輻射會造成的傷害特別敏感,遠非易舉,但是在制定一般法規劑量標準時,卻常常疏忽這部份(個體差異)

...對於P53基因突變型態的人而言,可能有較高產生癌症的機會,屬於對輻射較為敏感、容易受害的一群。初步估計,在一般人中,有3%到5%屬於這類P53突變異基因胚子的人,其對於輻射可能產生的健康損害,可能數倍到數十倍於所謂的『一般人』(標準假定的影響對象),非常值得注意。」

且個體天生基因不同的差距,可能還不只是3~5%的人,跟另一群人的差距而已。東京大學放射性同位素院長兒玉龍彥,在國會報告時說:「內部被曝一般用幾毫西弗來判斷,然而,如放射性碘131會集中在甲狀腺…不去看這些蓄積的地方,只看全身劑量檢查沒有意義;現在我們雖然知道人體基因的排列方式,但是個體的差異大概有3百萬處不同,也就是說,把每個人視為一樣的個體,不去管個別的差異性,在今天這樣處理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 由本單元大部份稿費,係作者透過we 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we 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提案後,向公眾募款而來,2014年度再過2篇即將結束,有興趣繼續收看的讀者,可捐款支持2015年度的提案募款,意者請至網址:http://we-report.org/proposal/9442

※ 作者簡介:宋竑廣(臉書),男同志、寫手,目前主要以低碳生活部落格、陸敬民房屋部落格、花蓮東方報之固定專欄撰文維生;另為日本歌手中島美雪研究者,為中島美雪介紹會(臉書)幕前幕後主使之一。
 

【相關文章】

作者

宋瑞文

媽媽監督核電聯盟特約撰述、加州能源特約撰述、台達電低碳生活部落格專欄寫手、QueerWatch 酷新聞駐站作家。演講講師,範圍包括福島核災、同志、日本節能等題目。台灣中島美雪介紹會住持,相關作品散見於上報關鍵評論網KKBOX等。教育廣播電台節目音樂二三事不定期來賓。男同性戀,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