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生修環境法 調查茄萣開路案環評真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成大生修環境法 調查茄萣開路案環評真相

2014年07月02日
本報2014年7月2日高雄訊,李育琴報導

成功大學法律系副教授王毓正在校內開設環境法選修課程,開放全校學生選修,課程內容除了環境相關法律的解讀,本學期挑選了茄萣濕地的道路開發議題,進行案例研究。課程中學生實地走訪案例現場,了解議題,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也透過小組研究討論,最後提出行動方案,期望對爭議環境議題實際產生影響力。

6月中,爭議多時的茄萣1-4道路開發案,高雄市環保局特別安排環評大會會前會,帶環評委員到茄萣濕地道路開發預定地,進行現勘。現地會勘後在茄萣區公所,環評委員排排坐,由登記發言的正反方民眾代表,每人各有3分鐘的時間,向環評委員表達針對1-4道路開發案的意見。

「請各位環評委員仔細看,這本環說書是否有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做好評估?」王毓正拿出他的學生針對此開發案所做的調查報告,並交給環評委員。

學生實地調查:居民對議題普遍不了解

這份環境法課堂的案例報告,對開發單位所寫的環說書提出強大的疑慮。「為何政府所做的環境影響說明書,在調查問題的可信度和科學依據上,卻比學生的調查報告更加粗糙?」

3分鐘的發言時間很短,這份送交到環評委員手上的調查報告,卻是8位成大學生,用一學期的時間深入研究茄萣濕地案,所做出的行動方案。

成大環境法修課學生,攝影:李育琴

回到成大的環境法教室內,對於本案環說書中令人質疑的內容,學生分成四組進行議題研究和行動。「究竟環保團體和政府開發單位說的,哪一個才對?」為了釐清本案對於茄萣當地的影響,學生們實地去調查當地居民有什麼看法。

學生發現,居民普遍存有開路後房價會上漲、帶動地方發展這樣的說法,對於開路造成黑面琵鷺的棲地破壞,影響當地生態旅遊發展的疑慮,民眾大多不太了解。

進行交通需求調查  發現民眾態度轉變

都市計劃系和環工系的同學,則從交通需求的角度進行調查分析。他們透過交通服務水準判定環境影響說明書的真實性,確認當地是否有如此大的交通需求。環說書上指出1-4道路開通後,可以節省1.5分鐘的交通時間,這樣的開發是否符合比例原則?

實際調查的結果,交通需求卻和環說書上所說的有出入,且在道路服務水準上,有相當多的疑慮未能清楚說明。

交通自然翹翹板投影片

此外,學生並針對社區區民做了問卷調查,得到的結論是,對於1-4道路的開發案,有半數以上居民不知道,而經過議題的說明後,大部分的居民都轉變態度,不贊成這條道路的開發,並且表示希望茄萣能夠發展生態旅遊。

取自學生簡報作品「交通自然翹翹板」

「很多人對議題並不了解,透過這樣的問卷調查讓他們了解後,反而產生了態度的轉變。」成大環工系劉欣宜說。他們試圖將這樣的調查結果寫信告訴市長陳菊,獲得的答案是「環評審查進行中,開發與否將交由環評決定。」

訴諸公民參與的行動方案

守護黑琵家園貼紙研究環說書外,訴諸公民參與也是學生想到的行動方案之一。他們希望透過網路和媒體,提升議題能見度。除了協助當地的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進行網路宣傳,也幫忙架設連署網站,和製作貼紙發放等行動。

從318學運,一直到苗栗石虎棲地的保護運動,學生對於網路社群的動能充滿信心;然而他們發現,黑面琵鷺的棲地保育所引起的關注度不如石虎這麼成功,是因為苗栗縣長劉政鴻從大埔案就累積了相當多公民的不滿,促使石虎棲地的開路爭議一曝光,就激起公民的守護行動。

學生們也發現,黑琵的守護行動在網路上按讚的人多,實際行動和參與討論的人卻不多,甚至還必須面對支持開路和反對環保團體的聲音,這些都是青年在參與公共議題時,必須面對的困境。

透過環境法課程  學習尋求共識與雙贏

隨著學期的結束,學生針對茄萣濕地道路開發案的議題研究,交出了相當豐碩的成果。或許獲得最大收穫的,是學生自己。法律系的張同學說,「經過這堂課,了解到如何在自己所能做到的能力之下,想辦法來解決這樣的爭議。」

王毓正說,這堂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接觸過環境議題後了解到,多數環境議題背後有其複雜程度,若能深入了解,就不會只是堅持自己所認為的選項,如何溝通、慢慢找出共識,也是很重要的課題。他說明,身為民主國家,每個人的利益都要被考慮、被照顧,縱使有不同的立場、訴求,透過磨合和彼此包容,同時保護各自的核心訴求,這就是雙贏。

內政部營建署已訂定2015年2月2日正式施行濕地保育法,未來國家級濕地將有法源依據可免於開發破壞。在此之前,儘管茄萣濕地的保育價值數度被提起,面對地方開發派的壓力和政治人物的競選承諾,切開茄萣濕地的這條道路是否要開,最終仍仰賴環評委員來做決定。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