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罩裡的紅色輓歌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玻璃罩裡的紅色輓歌

2014年07月22日
作者:塗子萱(台灣大學 海洋研究所博士生)

柏修斯(Perseus)斬首具有石化能力的蛇髮女妖梅杜莎(Medusa)。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wallyg/2222451168/in/photostream/,作者:Wally Gobetz,本圖符合CC授權使用。古希臘神話中,柏修斯(Perseus)落入了他與母親所寄居島嶼的國王波利德克特士(Polydectes)所設計的圈套中,答應要去斬首具有石化能力的蛇髮女妖梅杜莎(Medusa)。在奧林匹亞諸神的幫助之下,柏修斯成功地將梅杜莎斬首,並將她的頭顱收於魔袋中。

回程經過伊索比亞時,柏修斯為了解救未來的妻子,他將梅杜莎的頭顱從魔袋中拿出,後來在紅海邊清洗雙手時梅杜莎的頭顱暫時被放置在岸邊,意外的石化且染紅了水邊的海藻,這些石化的紅海藻被視為珊瑚的起源,也因此珊瑚的希臘字為「Gorgeia」,因為梅杜莎是三位蛇髮女妖(Gorgons)之一。紅珊瑚在古希臘文化中象徵著永生不滅,而到了羅馬時期,珊瑚的用途更為廣泛,除了可驅魔用於宗教方面,也被拿來當藥物使用。

歷史神話中的尊貴象徵 

魏晉南北朝時的小說「世說新語」內一則石崇與王愷鬥富的故事中也提到了珊瑚。石崇敲掉了一株高兩尺左右,枝條繽紛由晉武帝賞賜給王愷的珊瑚,並且說「不足恨,今還卿」,而後命人再取出數枝光彩奪目高三四尺的珊瑚還給王愷。

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描述了珊瑚的顏色,「變紅色者為上」,也點出了珊瑚在醫療上的療效,姑且不論是否這些紅色的珊瑚是否真的具有療效,這些紅色的珊瑚在西方神話或東方歷史中皆被視為尊貴的象徵。這一類群的珊瑚其實是八放珊瑚亞綱,軟珊瑚目,紅珊瑚科(Octocorallia: Alcyonacea: Coralliidae)中的成員們。

軟珊瑚無共生藻 分布可達2000公尺

一般提及八放珊瑚或是軟珊瑚時,最先聯想到的多半是生活在溫暖且陽光充足淺海中,沒有堅硬骨骼的肉質軟珊瑚、笙珊瑚或是棘穗軟珊瑚等,但軟珊瑚目的分佈範圍極廣,從淺海至兩三千公尺的深海中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蹤影。

和石珊瑚不同的是,軟珊瑚的珊瑚蟲無法形成堅硬的碳酸鈣骨骼,包覆在珊瑚蟲的外圍,而是形成同樣由碳酸鈣所構成的骨針(sclerites),且珊瑚蟲都有八隻觸手。這些骨針不但具有支持的功能,也是軟珊瑚分類上一大重要的特徵。

A. 珊瑚群體照,B. 珊瑚蟲電子顯微鏡照(可見珊瑚蟲的八隻觸手),C.骨針電子顯微鏡照(圖片攝影:塗子萱)

大多數軟珊瑚目成員的骨針是鬆散的分佈在共肉組織中,有支撐珊瑚群體的功用,但是有些軟珊瑚的骨針則和蛋白質等緊密癒合形成中軸骨。深海珊瑚生態系中的珊瑚以這些具有堅硬中軸骨的軟珊瑚居多,包含了紅珊瑚科、竹珊瑚科(Isididae)、醜柳珊瑚科(Primnoidae)以及金柳珊瑚科(Chrysogorgiidae)等,這四科珊瑚也是藝品店或珠寶店展示櫃內的常客,以紅珊瑚的經濟價值最高,面臨最大的採補壓力。

紅珊瑚科中除了沙丁紅珊瑚(Corallium rubrum),也就是希臘神話中提到的被石化的紅海藻,可在淺水海域中見其蹤影外,其餘的種類皆分佈於水深100公尺以下的環境中,目前已知最深記錄已達2000公尺。

而不論是倒掛在洞穴內生長的沙丁紅珊瑚,或是其它分佈在無光層中的紅珊瑚都沒有共生藻,因此水中的浮游動物或有機顆粒為紅珊瑚的營養來源。因行固著生長,不具有移動能力,所以水流是支持紅珊瑚生長所必需。海山(seamount)擁有多項紅珊瑚生長所必備的條件,包含了強勁的水流、堅硬的底質以及較少沈積物等,因此大多數的紅珊瑚分佈於海山上。

寶石珊瑚產業 最早源自地中海

台灣是花綵列島中的一環,不論是東北邊的北方三島,或是東南邊的綠島蘭嶼等地海面下都是海底山地形,這條海底山脈一路延伸至日本東京灣。這一連串的海底山地形也是紅珊瑚重要的棲息地。目前紅珊瑚科下包含37種已命名物種,其中12種,在台灣以及日本的週邊海域有觀察記錄。這些豐沛的紅珊瑚資源,造就了寶石珊瑚漁業在台灣以及日本兩地的蓬勃發展。

寶石珊瑚漁業最早起源於地中海地區,早期是利用木頭做成稱為聖安德魯十字(St. Andrew's Cross)的網具捕撈沙丁紅珊瑚,義大利為傳統捕撈大國,後因水肺潛水器具發展,生長在淺水區域的沙丁紅珊瑚很快被捕撈殆盡,造成族群結構的改變。西太平洋地區的寶石珊瑚漁業至19世紀,起因為日本週邊海域意外捕撈到紅珊瑚而開始;台灣的寶石珊瑚漁業則起源於1923年基隆嶼外海無意中捕撈到的紅珊瑚。因當時的台灣仍由日本所統治,寶石珊瑚漁業在日本人的參與下,很快開始蓬勃發展。

南方澳進安宮媽祖神像,由桃紅珊瑚雕刻成。(圖片攝影:塗子萱)

生長緩慢且易受環境波動 應落實有效的捕撈管理 

面臨巨大漁業壓力下,紅珊瑚的族群結構很快地受到改變,因為紅珊瑚生長緩慢,每年基底的直徑寬僅能增加約0.5公釐,中軸骨增長的速率每年不到7公釐。緩慢地生長速率代表著大多數高經濟價值的珊瑚個體,都已在水中存活了數十或數百年以上。

紅珊瑚的生殖,以沙丁紅珊瑚為例,出生2年後即具備有生殖能力,但要到5年過後才能達到100%的生育能力,同時,可產生的後代數量會受到體型大小所影響,大型個體和小體型的珊瑚相較之下,可孕育出較多的後代。紅珊瑚的生物學特性,顯示出他們極易受環境波動或是捕撈壓力所影響。紅珊瑚的未來,只能依靠相關單位對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寶石珊瑚漁業訂定並施行有效的漁業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