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中國形象 海外中資關注企業社會責任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扭轉中國形象 海外中資關注企業社會責任

2014年09月04日
作者:黃泓翔(中南屋創辦人)

在海外投資的中資企業越來越關注企業社會責任,但是卻不知從何入手。

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開始關注企業社會責任。 圖片來源:EIA

掠奪式開發終遭反彈

「幫我看看有沒有什麼產業,有沒有什麼快錢好賺,賺一把就走的那種。」

知道我常去非洲和拉美,許多手握資金的中國人這麼問我。今天中國海外投資在非洲拉美等地影響巨大,但這種不考慮「長期」、「永續」的思維方式,卻在環境和社會方面造成種種問題。

一位朋友告訴我:「我的親戚前些年去非洲,暴富了,開始不肯說在做什麼,後來透露說是做木材生意。」大多數中國人在非洲的木材生意涉及走私。他們故意利用當地的監管漏洞,讓當地人為其非法砍木材,再通過行賄海關運回中國。他們並不在乎非洲森林的消失和這個生意是否永續,只關心中國木材價格的走向。當與當地的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環境衝突就會爆發並產生經濟後果,這是許多中國企業不曾預料到的。

2012年,中國駐厄瓜多大使館遭遇當地環保組織、土著人組織、婦女組織的衝擊,之後不久,厄瓜多發生全國規模的反礦大遊行。我正好在那前後於厄瓜多調研,親歷了事件的始末:

中資企業ECSA當時準備在厄瓜多開發該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型露天銅礦。公司認為該項目是中央政府支持的,便忽略了當地民間組織的聲音,輕視環境保護。一些中國公司職員告訴我:「土著人保守、愚昧,不懂得礦業開採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價值。」但中國人並不了解,在厄瓜多,土著人有自己的價值觀,且牢記西方石油公司漏油事件給他們帶來的沉痛災難;他們更不了解,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民間的聲音也很重要。

當地一家環保組織負責人對我說:「總統與公司簽訂了協議又如何?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不讓這個礦業項目成功開採。」他們曾經試圖與中方對話,但是中方並沒有給予積極回應,導致他們最終採取「佔領大使館」的方法。在許多中方人員心裡,NGO(非政府組織)類似於「反政府組織」,或者乾脆就是西方反華勢力支持的「走狗」,因此不願意與他們對話。國際NGO「全球見證」在剛果金也有同樣的遭遇:他們向幾乎所有中方機構請求溝通,卻得不到任何對話機會。

很多當地NGO告訴我,無論在環境影響還是社會影響方面,中資企業都不是當地最差的。然而,中資企業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卻顯得笨手笨腳。

需要的是溝通 不是宣傳

首鋼秘鐵便是這樣一個例子。1990年代進入秘魯的首鋼堪稱「中國走出去」的先驅,然而20年來,它一直被劇烈的勞工衝突困擾,並因為罷工遭受大量經濟損失。根據美國學者阿莫斯研究,無論是工資還是工作條件,首鋼都並不比秘魯的其他外企平均水平差,然而無論勞工衝突還是企業負面形象,首鋼都非常突出的。

他們的思維與溝通方式,是其中一個重要病因。「我們花了很多錢在報紙上宣傳,但是別人不信。」首鋼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但他不知道,他們需要的不是「宣傳」,而是「溝通」。

「我們曾接受紐約時報採訪,後來發現他們不按我們說的寫,我們就不接受他們採訪了。」他說。他們認為外媒「懷有惡意」。他們也許沒意識到, 不接受採訪意味著自己在報導中的失語,是企業能採取的最糟的回應方式。

他們認為當地人不知感恩,「除了交稅,我們給政府捐了那麼多錢修大樓,當地人卻不感激我們。」他這樣對我說。他們不明白,交稅並不是企業得到尊敬的充分理由,而捐錢給政府更不會得到當地人太多感激,尤其在溝通方式不當的情況下。企業社會責任,必須真正做到當地人的心裡。

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開始關注企業社會責任,這是中國海外投資近年來最重大的變化。其實,企業社會責任是可以改變中國海外投資困局的銀子彈。在西方的海外投資發展歷程中已經證明了,它能有效地減少企業在非洲、拉美面對的環境與社會衝突,能夠樹立企業的正面形象,也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當地,與當地對話,融入當地,最終實現與當地的共同永續發展。

矛盾的CSR 購買象牙同時贊助環保組織

只可惜,大多數中資企業意識到需要做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卻不知道怎樣做。一邊輕視環境保護,一邊搞植樹;勞工關係差,卻給政府修大樓;企業員工一邊購買象牙製品,企業一邊給環保組織捐錢且大搞捐贈儀式。

不過,在最近3年裡,逐漸有一些中國企業和外交官在努力嘗試改變。比方說,2014年,中航國際在肯尼亞第一次嘗試實行大型、長期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為期6個月的非洲職業技能挑戰賽。通過給當地青年進行技術培訓,該項目致力於解決非洲青年失業的嚴峻挑戰。這個項目培訓更多合格的技術工人,也努力解決中國企業在非洲缺乏高質量當地勞工的問題。好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絕不是「賺錢回報社會」的慈善模式,而是將企業的發展與當地發展結合。中航國際在項目中採取了開放的態度,積極在媒體發言,與中國和國際NGO進行開放性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