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蘋果日報刊出〈愛用塑膠袋 台灣人年均用量是歐盟3.9倍〉,從新聞照片可以看到,基隆八斗子潮境公園出現垃圾山。20多年前這裡曾是收納全基隆甚至部分台北垃圾的衛生掩埋場,後來改為八斗子復育公園,經過風吹日曬雨淋,復育公園的邊坡出現缺口,露出底下掩埋的垃圾,也就是照片中的垃圾山。
此事經蘋果日報報導刊出後,引起環保單位注意。24日基隆市環保局緊急邀集相關團體、單位,一同前往現場會勘。此次現勘人員有基市環保局水質及土壤防治科員、照片提供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代表,以及潮境公園的管理單位──海科館相關人員。部分現場出席者以沒有正式會議通知為由,拒絕透露服務單位與姓名。
一行人沿石階往下走到海堤,抵達現場──崩壞中的垃圾掩埋場。乍知自家管理範圍可能出現海汙事件,站在裸露的垃圾和陡峭不安定的垃圾山壁前,海科館人員提出各種說明,有人指著堤防下清澈的海水說「看不到被海底礁岩卡住的垃圾,表示垃圾沒有落入海裡」、也有人提出「看不見坡腳土方堆積,可見垃圾山相當穩定」,或是「垃圾山上可見零星綠色植被,顯示垃圾山未受海浪捲蝕」。
也有人表示「看不到海浪捲走垃圾的畫面,就無法證實海浪掏蝕垃圾山」,要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海浪捲走垃圾的直接證據,並質疑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是否正式立案。
面對海科館人員的問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代表表示,若現場能看見垃圾山遭海浪侵蝕,恐怕今天踏勘的眾人早被海浪捲下,以此認定垃圾山未受掏蝕並不合理。而對外提供現場照片,僅是一個提醒而非指控,受環保局邀請帶領大家來到現場,也是幫助大家了解問題所在。如何處理垃圾問題,還需要環保局與各相關單位互相協調、配合才能完成。
「與海爭地,終究要還回去」海科館產學交流主任施彤煒表示,永續海洋是海科館對待海洋的態度。傳統方式以堤防、不織布來防堵垃圾四散,必須不斷的維修經營海堤,同時代表不斷支出的經費。施彤煒說,海科館致力於垃圾減量、回收,海洋科技展示館再利用了舊建築物──北部火力發電廠,保留了70%建築結構,將建築廢棄物的數量降至最低。
施彤煒說,海科館雖隸屬教育部,卻做了很多環保工作,諸如改善掩埋場環境變成遊憩公園、回收舊建物成新展館還要維修掩埋場海堤、清理海岸線……。海科館身為管理單位,必須負起海岸的清潔責任,但是無論是維護、加固堤防,或是移除垃圾山,都需要經費支持,絕非海科館一館之力所能負擔。
一位資深海科館工作人員表示,垃圾掩埋場早在海科館成立之前就存在,當時的主管單位並非海科館,由海面漂來的垃圾也不是海科館製造的,希望垃圾處理工作能冤有頭債有主。他也指出現有海堤高度不足,垃圾山若被堤防妥善包覆,今日就不會出現垃圾掏蝕情形。
對此,環保局科員坦承,當年與天外天垃圾資源回收廠銜接落差,垃圾量超出長潭里衛生掩埋場設計容量,才會今日造成海堤包不住垃圾的情況。近期將會同各相關單位,包含海科館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針對垃圾問題進行討論協商。
施彤煒表示,海科館曾多次向中央爭取經費,卻總是鎩羽而歸。如今環保局願意與海科館一起面對垃圾問題,他也表示認同與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