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搬回了達醬的老家,跟一般小家庭的結構不同,我們跟父母同住,加上妹妹和妹婿住在隔壁,每天都在這邊吃完晚飯洗完澡才回去,親戚也在附近,3不五時來串串門子閒磕牙,頗有昭和年間的熱鬧,也跟我台灣的家很像。
妹妹阿呦有3個小孩,有著學齡前該有的吵鬧可愛與自成一格的道理,但最近讓我頗為在意的是,3歲的老二NN似乎攝取了過多的糖分。
他吃飯吃得很慢很慢很慢,要大人死塞活塞才勉強吃得完,討厭很多蔬菜,但飯後可以立刻吃下一支霜淇淋,或是一直開冰箱說:「好想吃些什麼喔~(這「什麼」通常指的是冰淇淋、果凍、餅乾等等)」
其實我是個熱愛甜食且糖分攝取過多的人。半天課的中午放學,國小的門口會有老阿伯推著攤車來賣把哺冰,妹和我總是興奮的衝回學校旁的家跟老爸要錢然後再跑回去買,攤車上可以玩轉盤,幸運的話可以中「天霸王」,用10元就可以得到50元份量,小孩的兩手才捧得住的色彩繽紛、綜合口味、高高疊起的冰淇淋塔。
國中時熱愛福利社賣的,一種叫做「寶寶冰」的五塊錢飲料,裝在畫有一隻兔子的鋁箔袋裡,用吸管插著喝,有奶茶、紅茶、綠茶、我還記得奶茶是粉紅色包裝超級好喝,高中倒是沒有什麼吃零食的印象。
大學以後大暴走,特別是住在師大夜市的時候,中午一個羅宋麵包配奶茶,或是阿諾花生巧克力可麗餅。大三,因為暴食症,開始跟食物,尤其是甜食痛苦奮鬥的過程,來到日本仍然時不時有發作的時候。
國小之前對甜食的記憶一直很五顏六色很美好,就跟現在3歲的NN一樣可以毫無罪惡感的討著吃。
看著他,我在想我3歲的時候都吃些什麼?想當然爾想不起來(只記得國小有一陣子吃來一客當早餐還吃得很高興,還有帶了一陣子的水果便當,因為下午肚子太餓宣告放棄)。對於「糖」,小孩子沒有太多複雜的思考,大人才有,他們只是吃了覺得很好吃,可是長大之後,他們會怎麼選擇他們每天的3餐呢。
查了一下關於日本兒童攝取糖類的調查,查不到很有公信力的調查,有早些年日本孩童攝取量並未超過的報告,也有NHK前幾年的節目調查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一天攝取量高達210克的報導。同時還查到了今年3月,WHO下修一日的糖分攝取量為攝取總熱量的5%,以2000大卡來計算的話,一天的糖分不能超過25克,而一罐普通的可樂就有35克。
糖分攝取過多的危險,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肥胖、齟齒、糖尿病、易怒、情緒不穩等,可以從網路上找到各種研究報告。然而我更擔心的是,這些學齡前味蕾已被高糖分痲痹了嘗不到食物原味的孩子,和未知的食物相遇的時候,怎麼有辦法接受呢?
我還很煩惱,東京的超市(起碼家裡附近的)蔬菜種類驚人的單純。
搬來東京之前一直過著自己種菜的生活,除了市售的品種,還有許多地方才有,當地農家代代採種,只有俗名的菜蔬,有外表像比較圓潤的青椒,但一入口就辛辣無比的牡丹胡椒,有外表泛白生吃帶著苦味,但做成漬物卻清脆美味的白瓜,有僅有20公分,細嫩甜美,最適合放進味增湯的龜井戶大根。
春天我們去採山菜,到了冬天,就在連日晴朗的時候,在屋簷下掛起一排排的白蘿蔔風乾,以便做成我最愛的漬物之一沢庵漬(白蘿蔔用米糠和鹽漬,因米糠中的菌會慢慢染成黃色或褐色,是最常見的一種漬物,但漬得好的非常好吃)。
但現在要設法在每日每日的紅蘿蔔、洋蔥、馬鈴薯、高麗菜、玉米罐頭、小黃瓜中,變出不同的花樣。
人的味覺在3歲左右定型,而據說在3歲以前的味蕾能夠接受嘗試各式各樣的食物。如果只知道甜甜的玉米罐頭、甜甜的高麗菜、甜甜的馬鈴薯燉肉,甜甜的煎蛋捲,喝甜甜的養樂多,吃甜甜的巧克力,他怎麼能夠知道食物其實也有鹹酸苦辣,「好吃」的定義其實廣泛的沒有極限呢?
好吧,我想我只是被貧乏的蔬菜種類與偏食加上吃飯吃得不甘不願的小孩弄得有些怒而已,可能我從以前到現在也攝取了太多糖分。
照片是今天做的中式涼拌茄子,甫一上桌小孩就大嚷「我--討--厭--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