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兩岸友善環境農業交流,系列報導二
農業為民生命脈,但在台灣卻越來越不受政府重視,徵收農地、糧食自給率低落等。不過還有一群人不願放棄,透過公平貿易、直接購買等方式,支持本地小農發展。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友善環境農業專業交流團」成員,來台第二日參訪了長期支持小農的生態綠、上下游等實體店鋪。
在生態綠遇見公平貿易 從一杯咖啡窺見小農處境
一杯咖啡假如賣100元,而你是咖啡豆農,你覺得自己應該分得多少錢才算合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講師劉欣維問道。有人深思後說1/4,海南博學村村長王才運大喊「一半!」,讓台上講師不禁莞爾,直指這是最理想的分配。但事實是,貧窮國家的咖啡豆農,可能連1元都拿不到。
售價每公斤750元的咖啡豆,生產者只能從中獲得2.5元;一天辛苦挑豆、灑藥8小時,卻只有0.5元的收入。
劉欣維舉例,旗山是台灣香蕉盛產地,但在那裡買到的香蕉餅,原料來源卻是菲律賓,菲律賓原料成本加上運費竟比台灣香蕉便宜,難以想像當地的蕉農能賺到多少。但在購買時,有多少人會在意掏出的幾百塊是如何分配?
劉欣維指出,公平貿易即是保障第三世界的小農有更好的生活,其中關鍵在於「貿易」而非「援助」,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持續穩定幫助生產者。現在全球有59個國家獲益自公平貿易,120萬農民受到幫助。一旦收入穩定,農民會願意嘗試友善環境的農法,直接保護了他們,也間接保護吃下農產品的消費者。
生態綠即是台灣第一間通過「國際公平貿易組織」認證的貿易商,他們試圖將公平貿易的概念帶進校園與公司茶水間,讓生活中的小舉動也能改變世界。
海南代表宋闖當場邀請講師到海南分享公平貿易理念。劉欣維表示雖然現階段難以成行,但總能一步步實現。
做小農的後盾 上下游留住食物原味
午餐時間,參訪團也立即以行動支持公平貿易,來到全以小農的在地農產為食材、強調健康與原味的「好好餐廳」用餐。在送入第一口米飯後,許多成員還來不及細嚼就大力點頭稱讚。甚至有人形容,味道比前幾頓的大餐都還棒!
接著,參訪團抵達位於台中的上下游實體店鋪。團員發現,此處店鋪雖小,卻提供了小農最強大的幫助;產品樣式雖不多,每一件背後都有一個值得分享的故事。
自我定位為「搭起消費者與食物的關係」的媒體平台,上下游News&Market創辦人之一蕭名弘用一句話點明上下游的宗旨:「從都市到鄉村的最短距離」。其透明且合理回饋的經營模式,長久下來已獲得農友信賴。
蕭名弘坦言,自己在成為上下游夥伴後,重新認識許多食物的來源與製造過程,解開以往的誤會。這也反映出現代人對加工食品更為熟悉,忘記了食物的本來面目,進而導致農業人才嚴重斷層。
秉持著新聞是社會公器,上下游以社會企業的精神自我要求,堅持幾分證據寫幾分新聞,不加油添醋,不追求掌聲。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回憶,過去參與推動台北市有機營養午餐,原本只獲得零星響應,上下游報導此事之後,不久就得到政府的回應,展現新聞媒體的力量。
對於團員詢問上下游店鋪的消費族群,蕭名宏回應,品牌是關鍵。但他也不諱言,這種能實質幫助小農但價格比市面高的產品,還未普遍受台灣人接受,願意並持續向上下游購買的,多是對食品有一定的認識與重視,並且關注台灣農業問題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