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野度假》走一趟陸蟹降海釋卵的旅程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工作,野度假》走一趟陸蟹降海釋卵的旅程

2015年01月04日
文字: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 活動名稱:跟著月光護蟹去
  • 時 間:2013年8月24日,月圓後的夜晚
  • 地 點:墾丁國家公園、屏東縣滿洲鄉港口社區
  • 工 作:護送陸蟹過馬路

入夜後的停車場就有許多陸蟹爬行,讓人感到驚喜

只要人類開闢的道路穿越了自然環境, 幾乎就衍生「路殺」的問題。尤其是為了經濟發展與觀光、目前車輛的普及程度,以及更多人對於親近自然、通過穿越道路前往野地的嚮往及渴望。因此有一群關注路殺問題的科學家,長期進行著路殺的紀錄與調查。

孩子們因為身高較矮,時常會注意到一些容易被大人忽略的事物,比如說,在鄉間小路遇見被車子輾過的甲蟲、蛇、青蛙或蟾蜍,而心生不忍,那是他們對於「路殺」問題關心的啟蒙。

8月底開學之前,我們帶著即將升上小四和小一的兄妹倆南下恆春,參與港口社區與墾丁國家公園合辦的「跟著月光護蟹去」活動,護送陸蟹過馬路。

週六傍晚前,從恆春循著200甲縣道抵達滿洲鄉港口村社區活動中心。整個白晝在烈陽下行車的熾熱,彷彿也隨著日頭的隱逸、暮色深沉而散盡。

港口社區招待參與護蟹活動的民眾很有在地特色的晚餐,同時播放一支名為《月光海岸》的生態影片,讓參與者對於陸蟹生態以及由陸降海釋卵的過程有初步的認識。

墾丁國家公園的熱帶海岸林總計有30餘種陸蟹生活其中,牠們在海岸林底層扮演腐食者的角色,可以完全以植物的落葉腐植質為食,亦可雜食,生活史中大部分時間在陸域生活。

繁殖期間,母蟹需要降海釋卵(母陸蟹用腹部抱著已經產出的卵粒,從陸地往海邊去,成熟的卵粒一接觸到海水就孵化為幼體),降海釋卵的高峰期在每年雨季過後,農曆7到10月這段期間月圓後到新月之間的夜晚,許多陸蟹媽媽受到月圓與大潮的感召,懷著一身尚未成熟的卵粒,開始從熱帶海岸林往河流出海口移動,抵達海邊的時候,剛好卵粒成熟,一接觸海水便孵化。

初生的陸蟹幼體將在海水中過著一段浮游的生活。母陸蟹釋出的幼體供應了其他海洋動物賴以維生的食物來源,因此陸蟹降海釋卵代表陸域的營養與能量經由母蟹傳遞至海域。

然而陸蟹媽媽面臨著道路將棲地嚴重切割的問題,降海的路途必須橫越公路,躲避疾駛的車輛。

晚間7時半,我們便持著手電筒,由港口社區的解說員們分批帶領,前往陸蟹降海釋卵必經的路段。

公路旁的一條小溪流裡頭,幾隻陸蟹躲藏在石縫間、暗影處。手電筒的光束來回掃過路面,果然有小小的、爬動的黑影。

小咕嚕叫著:「那邊,有螃蟹!」

護蟹的人群紛紛趕上前去,他戴著工作手套抓起馬路上的陸蟹,迅速放進水桶。

中型仿相手蟹與林投蟹

仔細觀察螃蟹蜷曲的腹部,果然抱著密麻又晶瑩的卵粒,少說也有數百顆至數千顆以上。社區解說員說,抓起抱卵母蟹不宜在手中停留過久,母蟹若是受到太多驚嚇刺激,有時反而會將卵粒或幼體吞噬。

短短的一小段馬路,因為隨時留意著爬過路面的身影而放慢了徒步行進的速度。閃過道路的刺眼車燈也因為護蟹人群的出現,放慢了車速。然而,我們的心情仍不免因為路面出現幾隻舊的路殺個體而忐忑不安。

這個夜晚,出現在馬路上的陸蟹幾乎都是體色紅褐的中型仿相手蟹與體型較小的林投蟹。

就算成功橫越了寬闊又危機四伏的馬路,路旁的水溝與水泥邊坡,對母蟹們而言仍是不小的障礙。我們終究沒能達成「零路殺」的任務,兩隻來不及攔阻的林投蟹,一隻母蟹已遭車輪輾過而香消玉殞,但抱持在腹部的卵粒大致完整,另一隻看來是被人無意間踩踏過,顯得奄奄一息。嘆息之餘,我們希望仍能為牠們做些什麼。

「母蟹死了,完整的蟹卵還有機會成熟嗎?」我問了一位較為資深、擁有許多陸蟹調查經驗的解說員。他說,即使我們立即護送死去母蟹的卵粒,釋放進海水當中,也幾乎不可能成功孵化。原因是我們並不清楚卵粒成熟的程度與成熟時間,而且每一種陸蟹孵化的時程都不一樣,何時會孵化只有母蟹知道。母蟹在卵粒尚未成熟之前,就開始抱著卵往海邊移動,到達海水的那天剛好完全成熟,才釋放幼生。

很關切路殺問題的小朋友。墾丁的路殺事件 總是層出不窮,在母蟹降海釋卵的季節,燈光落 處,抱卵的母蟹慘遭路殺,懷抱的千百顆希望 (卵粒)就此幻滅。而海域也少了來自陸域的養 分與能量。

失望之餘,我站在一處公路的缺口,聽見黑暗之中隱隱傳來海潮的韻律,遠遠的,就像將一枚貝殼附在耳朵上,那種遙遠又規律的聲音。

解說員們將我們帶往一條偏離道路通往海邊的小路。事實上,那是一條土石小徑,也是一條潺流的小溪。手電筒的燈光隨著跳石的步伐在水面跳躍,一隻凶狠圓軸蟹在海岸林下的草叢間安靜地現身。我突然間明白,這條小溪也是許多母陸蟹的下海釋卵之路吧。

小溪帶領我們,走向了大海。暗夜的沙灘上坐著安靜的垂釣者。面對海的無盡喧囂,人自然會懂得靜默以對。

小咕嚕和小瑀魚仍在沙灘上拼命尋找著螃蟹,然而在這裡遇到的多半是不再需要我們幫忙過馬路的中華沙蟹和寄居蟹。

我凝神諦聽著海浪的聲音,並嘗試走得離海潮更近。在沒有任何預期之下,一枚狀似蛋黃的橘紅色月亮正從海平面上冉冉升起。想想自己刻正置身台灣的東海岸,臨著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拍岸的潮水。多麼奇妙的經驗!

晚間9時許,社區解說員集合隊伍,帶我們從另一處小溪谷折返上岸。短短一個多小時間,我們走了一趟母陸蟹降海釋卵的旅程。回程路上,小咕嚕仍仔細搜尋著馬路上移動的身影,忙著幫陸蟹過馬路。

對於環境的關心,有時是伴隨議題而生的。我們透過實地參與行動的機會,讓孩子們思考人類活動對於自然環境中其他生命造成的干擾與衝突,在他們的心中埋下一粒種子。希望往後在面臨人與自然的衝突時,能夠共同找尋可以更友善環境、友善其他生命的解決之道。


《工作,野度假》書封,孟琬瑜提供。

工作,野度假

作者:孟琬瑜
攝影:陳理德
出版社:白象文化
ISBN/ISSN:9789863580614

大手牽小手,在假期中暫離生活軌道,揮汗工作,也放鬆身心──邊做、邊玩、邊學習!

春分:體驗插秧的新奇;大暑:走進自然田歡喜收割;處暑:到七股海岸留沙;入秋:大山背上帶青蛙過馬路……孩子跟隨大人的身影,用行動守護環境,並將獲得的生態知識融入日常生活裡。

※ 本文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