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衝擊 落實韌性城鄉首重社群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極端氣候衝擊 落實韌性城鄉首重社群力

2015年01月19日
本報2015年1月19日台北訊,郭叡報導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與中華經濟研究院,16日舉辦「國土容受力與韌性城鄉研討會」,從國土容受力與脆弱度觀點探討韌性城鄉,並邀請到紐約大學Peter Marcotullio教授進行專題演講。

「國土容受力與韌性城鄉研討會」專題講座後進行圓桌論壇

對紐約來說,超級颶風珊迪(Sandy)是否是重大變革事件?Peter表示,對部分的人來說是重大變革,他們認為,珊迪颶風過後,許多利益相關團體大大意識到極端氣候事件的嚴重性;但也有些人持保留態度,如新任紐約市長白思豪跟前任市長彭博,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就有不同的作法。

將重心轉移至修復因珊迪颶風所影響的住家,為白思豪的第一項氣候變遷政策,但4年至今似乎毫無動靜,讓氣候變遷的重大問題仍然存在於這個城市。

中經院李永展研究員指出,台灣都市計畫地區的人口量已占總人口的80.37%,如此過於集中都市的現象將對居住、交通、衛生、醫療以及教育體系形成更大的挑戰。李永展提出國土容受力上的分析數據,提到不論在糧食、經濟、居住、水資源以及能源的容受力上,相較於北、中、南區,東部是最弱勢的地區,而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因應氣候變遷並落實韌性城鄉的想像,需要透過社群的力量來建構。

新北市副市長陳伸賢指出,氣候變遷減緩是全球的事情,而碳排放量制定的遊戲規則尚未明確,還需要各國共同來努力;在調適上,不論過往提及的綠城市或韌性城市,都是為了打造一個能因應未來全球氣候變遷影響的永續發展城市,而我們需要借鏡許多令人驚豔的國外案例,以發揮創意,提升國家的調適能力。

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署長洪嘉宏表示,國發會所制訂的氣候變遷調適八大領域中,應該要再加上「政治」,也就是在未來,政府部門應該邀請各界共同商議並訂定對於未來的方向,而不是一味的以在位上級者的角色制定規範,如像法國設有公民辯論委員會,只要是超過1.5億的建設案或重大議題,都會送交該會,由政府官員、議員、NPO界人士所組成的25人組織予以審議辯論。

1月16日「國土容受力與韌性城鄉研討會」

作者

郭叡

喜歡不會太甜的甜點,但更喜歡的還是透過各種有趣好玩的方式解決各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