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層:容納淡水的土壤層。這是地下水的重要來源。
盆地灌溉:利用堤壩、小型土堰和深坑進行滯洪,並利用於灌溉的技術。
生物群落區:水資源、氣候、地質、土壤類型及地理協調間的互相作用,這決定了該地區能維持何種生物。
鹹水:含有高量鹽份的水,可以指海水、河口區域的水或是農業廢水。
集水區:河流的整個排水區域(也稱為集水地區、流域、排水流域或分水嶺)。一個較大的集水流域包括許小的支流。
三角洲:在一些河流的河口處形成的沖積平地,這裏是大河在匯入海洋或湖泊之前分成數條支流的地方。
需求管理(也稱作「需求方管理」):系統性的節水或節能;涵蓋了供需平衡關係上需求方因應產生的變化,包括有效率革新、透過政策或價格措施減少浪費、從節約能源、修補破裂的管線到修整建築物等等。
脫鹽化:去除水中的鹽份(尤其是海水),得到淡水。
水滴灌溉(也稱作微型灌溉):將水分直接輸送到植物根部的有效灌溉系統,比如通過穿孔的管道或多孔滲水的管道。
河口:半封閉的沿海水體,此處河裏的淡水和海水交會在一起。
水分蒸發:土壤和植物內水分的損失統稱為水分蒸發。
澇原:大洪水發生時,會整個浸在水中的山谷底部地區。
灰水:已經用於洗碗、洗衣或洗澡的水。本質上說,家庭排放的水除了廁所用水以外都是灰水。雖然這種水裏可能會有油膩、食物微粒、頭髮或其他不乾淨的物質,如果經過適當的處理,這種水還是可以再次使用的,尤其是用來灌溉。
地下水:地面下土壤岩石中含有的水。
地下水壩:地表下的水壩,阻礙地下水的流動,在地下水面上方處儲存水,還可以用來補充蓄水層和周圍的井。
水文循環(也稱水循環):水從海洋和其他水體蒸發,水蒸氣在雲中積聚,再以降水形式重回陸地,這樣一個水的自然循環過程。雖然循環過程中,水的總量保持不變,地球上真正可被利用的水卻是有限的。
水利政策:水管理和水資源分配的政策領域,由掌權者制定;除了一國的政界外,具有影響力的還有跨國公司、國際發展銀行和地方政治鬥爭。
指標物種:在一個集水區內的一種動物或植物,其存在與數量可以反映該集水區環境的好壞。
河內流量要求:指當河流築有水壩或水道變更時,必須有一定的水維持水流,作用包括保護魚類、維持水質、船隻航行或休閒。
版權歸屬 國際河網IRN,環境資訊協會(陶俊 譯,李傑、李瑞玉 審校)
中英對照全文: http://e-info.org.tw/issue/water/2001/is-water-irn01121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