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童在】長江河畔的青春史詩──《十四歲的森林》 | 環境資訊中心

【經典童在】長江河畔的青春史詩──《十四歲的森林》

2015年03月10日
作者:童心園

※編按:除了踏出戶外、我們也可以透過閱讀與自然產生連結。而生態文學往往隱藏著生物多樣性秘密及人類與環境互動點滴,我們不僅能從文字中感受大自然洗禮,也能透過其傳達重視環境及保存發展的重要性。【經典童在】系列單元,介紹了各國具代表性的兒童經典生態文學作品,讓大朋友小朋友再三回味,也反思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一部成功的少年小說,除了故事主角的苦樂悲歡引人入勝,更應該讓讀者進一步對故事座落的時空舞台產生好奇,《十四歲的森林》,就是這樣的作品。

《十四歲的森林》書封。「這是1963年寒冷的冬天;這是長江三峽西陵峽北岸雄峻屹立的群山裡的冬天;這是宜昌、腥羶、秭歸三縣交界而又『三縣不管』的深山老林裡的冬天……茫茫大雪已經下了3天3夜。黑風嶺的千溝萬壑已是白茫茫一片…」如此嚴寒的冬夜,有一群14、5歲、遠離家園上山的少年、瑟縮在風雪中的黃泥屋裡。當時共產黨提倡城市裡的知識青年下鄉,奔赴「三場」(林場、茶場、農場)勞動。故事的主人翁,各自懷抱著憧憬,告別長江畔的聚落,告別家人(或不告而別),搭著輪船離開宜昌市鎮往上游、成隊徒步走往黑風嶺林場,

故事的最初,一群餓狼在冬夜的泥土屋外嚎叫示威,朝著門口的少年張大元撲過去,另一間黃泥屋外,傳來一聲槍響……滿臉絡腮鬍的中年漢子吼道:「狼已經打死噠!莫怕,要撒尿的快出來!」冬夜裡的狼群,為山林四季披荊斬棘的生活,揭開精彩的序幕。

林場的青春肉搏戰

作者描述的野外生活,不是露營扮家家酒,而是紮紮實實的身體磨練,猶記初次翻開這本書,是小六畢業的暑假,當我揣想著只比自己稍大的哥哥姊姊們,在山林中面對沉重的勞動時,不禁生起一股欽佩、神往之情。

野外生存不易,處處是勞動。米沒了,須徒步來回走上3、4天的山路,在冬日積雪的溝溝坎坎間,冒險揹回來;米有了,還得上山砍柴,規定每人每天500斤。在家連菜刀都沒摸過的嬌嬌女袁麗萍,拿著斧頭橫砍過去,卻被彈了回來,整個人順著山坡往下滑,差點被一株正好倒下的松樹壓到;百花爭妍的春天,是造林的季節,每天得爬上陡峭的山坡,彎著腰完成1200株的定額。

悶熱的夏天來了,甫完成植樹的人工林,緊接著又要進行清除灌木雜草的「砍撫育」工作,面對柔韌難砍、或長滿尖刺的灌木,又是一場硬仗:「當張大元揮刀朝美麗胡枝子砍去時,一隻尖銳的『牛王刺』一下將他的手背拉開了一道長長的血口,鮮血頓時從傷口沁了出來。」夏日漫長的勞動下,疲憊如影隨形,少男少女們在風吹日曬的錘鍊下,個個變得黝黑、邊幅難修。當大森林短暫、果實輝煌的秋天來到,少年們終於從流動遷徙的工棚,回到黑龍潭黃泥土屋的「家」;但隨即得在乾燥的秋日,再次逐工棚而居、清除漫長防火線上的灌木與雜草。

森林。作者:Schub@,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schubi74/15717065411/in/photostream/,本圖符合CC授權使用。

山林中的野性與人性

山林裡,處處是來自動物們的給予的豐收或考驗。在背風向陽的野豬峽,男孩們第一次和野豬對峙;細雨濛濛的春夜,一條頭像碗一樣大的烏梢蛇,盤在屋樑上吐信,惹得正在換衫的女孩們驚慌失措;夏天的傍晚,男孩到溪邊抓了滿滿兩褲筒的「梆梆」(青蛙)、順便揣了一隻大野貓回來。當夜色溶進濃濃的霧裡,「一聲令人毛骨悚然的虎嘯震動了山林…孩子們不分男女緊緊依著彼此,從猛虎可怕的咆哮中,讀出一種焦躁的情緒。原來,原來剛剛抱回來的那隻大野貓,是隻虎娃娃!此外,還有偷人飯菜的頑皮的猴兒、專叮人跨下的「褲襠蜂」,每一次和野生動物的相遇,在作者筆下寫來,都是令人摒息或哭笑不得的肉搏戰。

城裡的孩子在上山前,從沒想過他們得在天寒地凍中,忍著手上肉包似的凍瘡砍柴火;不知道叢林裡的漆樹,一碰上就會使人渾身長瘡、奇癢無比;更沒想到,在春天植樹的季節裡,在光禿禿的山坡上,如廁都成問題。這些直接的身體挑戰,透過董宏猷生動的描述,在讀者的面前活靈活現。

這群少年們,有生來孤苦的、有出身小康,父母卻在階級鬥爭過程中,被扣上「資本家」帽子的、有革命烈士的女兒、也有土匪的強搶婦女生下的孩子。

他們在充滿野性的環境裡,透脫出人性的高貴或卑劣:前途大好的才子劉劍飛,在養母臨終前,得知自己是土匪的兒子,帶著滿腹的憂鬱上山;自尊內斂的烈士女兒林秀英,忍著凍瘡默默砍柴,直到昏倒在雪地上;碼頭上的混混周賤貨,故意將可怕的漆樹枝帶回營地做床板;吃慣苦頭的張大元,在伙伴大難臨頭時,總是不計前嫌地出面救人……身世、性格殊異的他們,面對同一座茫茫的原始針闊葉混合林,在森林給予的野性考驗,和大時代的洪流中,緊緊相繫,透過書中人物的對白,也反思了階級鬥爭帶來的人性分化與矛盾。

生態史詩穿插其間

在這些精采的人性交織中,作者巧妙地將各種關於森林的生態知識安插進來,透過愛樹成痴的「樹瘋子」──林業技術員胡達成的狂熱行徑,讓讀者跟著少年們,認識眼前這座深沉無語的森林,認識了存在世上超過百萬年、俗稱「中國鴿子樹」的特有種珙桐、認識可怕的漆樹、認識那段全民「大辦鋼鐵」的歲月裡,有多少山頭被砍光!

每隔數個篇章,作者就會附上一小篇〈森林的故事〉,用知性的口吻、優美的文筆,分篇描述苔癬植物的登陸、蕨類的全盛與倒下、煤炭的形成、種子植物的出現、花的故事、到森林大火的錘鍊與重生,幫讀者在故事與故事的空檔,上一堂森林生態學入門……作者說:「森林是生命的百科全書,而人只不過是這當中的一個詞條。」閱讀至此,令人掩卷沉吟。

董宏猷歷時4年,才完成這本精彩的少年長篇小說,期間多次跋涉在過往的宜昌大老嶺林場,採訪那些在60年代、13、4歲上山的「知識青年」們、閱讀諸多生態學書籍,並融合文學家的想像力,寫出了那一代林業工人的悲歡離合。縱然海峽這岸的台灣人,未經歷那段大時代的淘洗、縱然大老嶺今日已經成了森林公園,但《十四歲的森林》,仍是一部非常值得閱讀的作品,如同董宏猷說的:「當你打開這本書時,你便已經走進這莽莽的森林了。」